-
宋代南丰曾氏家族第三代诗词创作析论
-
作者:吕肖奂 来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氏家族诗词 曾巩 曾肇 曾布 魏夫人
-
描述:、曾布、曾肇兄弟间的赠答唱和,不仅凸现了诗词作为家族成员之间重要联系纽带的作用,而且表现出浓厚的家族意识。
-
小论古典诗词的色彩美--诗歌鉴赏新视野
-
作者:汝伟斌 来源:学周刊:A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色彩美 诗歌鉴赏 古典诗词 “绿” 表达效果 江南春 王安石 色彩感
-
描述: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起初诗人把它同“到、过、人、满”等词作过比较,经过反复推敲才定为“绿”。原因就在于“绿”是反映色彩的,具有色彩美,能使读者产生联想,在读者心中唤起一片江南春色,意味无穷。其他几个词语无色彩感,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
试谈相同题材诗词的比较阅读: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期“古诗词
-
作者:陈丽芳 来源: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比较阅读 古诗词 同中求异 题材 人教版 纳兰性德 语文教学 异中求同 王安石 运用能力
-
描述: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就是从具有同一性的事物中寻找差异。相同题材的课文进行比较,更必须异中求同,同中求异。这样才能既比较了异同,又能在更开阔的背景上,更深刻的层次上,深入地阐释这些异同,从而把握课本的本质特点,或举一反三,或触类旁通,加速对知识的消化、迁移和运用能力。在
-
直抒胸臆、纯任自然:从东坡的诗词文看东坡的人格
-
作者:鄭向恆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格 人生 王安石 文章 任自然 境界 儒家思想 黄州 哲理 欣赏
-
描述:议论而后而进入记叙、抒怀,充分达到借题发挥的作用。虽名为"记",却以"超然"两字,大谈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天马行空,千变万化,令人眼花缭乱。这篇文章和他的词作"望江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诗词互证”看王安石晚年闲适词创作
-
作者:孙敏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闲适词 “诗词互证” 词史地位
-
描述:年闲适词的创作内容、艺术手法及创作意义。
-
揭阳中医名家饮誉全国卢永兵、王烈泉当选中国老年中医研究会副
-
作者:暂无 来源:揭阳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本报讯(记者吴武阳)我市积极推进中医药大市建设,坚持以在职教育和临床实践为主的方针,切实加强名中医的培养,中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并造就了一批高层次的中医专科人才,名家辈出。全市中医技术队伍中,近
-
关栋天诉周立波股权纠纷案昨开庭沪剧名家孙徐春作为原告方的证
-
作者:丁烨 来源:青年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关栋天诉周立波股权纠纷案昨开庭沪剧名家孙徐春作为原告方的证
-
《临汝诗谭》与读者见面邓全恩用诗词书写临川文化
-
作者:暂无 来源:临川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晚报首席记者况国祥
晚报讯“临川居赣之东部,洪州近邻,处星空之分野兮,属牛斗之墟……”日前,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我市知名学者邓全恩所著的《临汝诗谭》与广大读者见面。该书收集了邓全恩创作的诗词
-
毛主席诗词学习笔记(之七)——读《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
作者:夏阳 来源:江苏文艺 年份:197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毛主席诗词学习笔记(之七)——读《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
文本类型和语境观视角下的诗词翻译:以《牡丹亭》下场诗英译为例
-
作者:刘庚玉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文本类型 文本类型 语境 语境 下场诗 下场诗 比较 比较
-
描述:英文全译本有三个版本,最早的是由美国柏克莱大学的白芝(Cyril Birch)教授翻译并由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出版的Peony Pavilion。剩下的两个译本一个是由中国科技大学的张光前教授所译,1994年由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个是大连外国语学院的汪榕培教授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随着中国文化艺术在海外的传播、人们向传统文化的回归以及戏曲艺术的复兴,近年来对《牡丹亭》译本进行研究的文章也趋多。这些文章或选取某一个译本进行评析,或对不同的译本进行比较,又或是选取某一角度对《牡丹亭》的译文进行细致分析。然而,对《牡丹亭》中下场诗英译进行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的论文至今未见。在翻译理论上,莱斯认为“分析文本类型是翻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前提”,“是批评者进行全面的、客观的翻译批评的开始”(Reiss&Katharina,2004)。她借用Karl Buhler对语言的三功能分法,将文本分成表情、内容、呼吁和听觉媒介四种类型。而纽马克和雅科布逊也针对文本的交际功能,提出相应的分类方法。鉴于各个学派对文本的分类,本文系统研究各分类的特点,以莱斯的文本理论为切入点,拟从诗的格律,文化意象处理以及下场诗表达的信息三方面着手,就白芝先生和汪榕培教授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重点探讨两位译者在翻译中出现异同现象时真正的原因及目的。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作者发现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翻译批评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仍不足以说明所有的翻译现象。在引入语境理论进行分析后,两个译本的差异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在翻译过程中,诗歌的翻译不能笼统地从文本类型角度提出翻译策略,也要注重诗歌的位置和功能及剧本提供的语境,以期为戏曲翻译的对外传播提供启示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