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280)
报纸(64)
学位论文(17)
图书(7)
会议论文(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310)
地方文献 (34)
红色文化 (12)
宗教集要 (11)
地方风物 (2)
才乡教育 (1)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71)
2013(58)
2011(96)
2010(67)
2009(69)
2002(21)
1988(40)
1985(31)
1981(23)
1961(4)
按来源分组
美术观察(9)
学术月刊(5)
文学遗产(5)
诗选刊(3)
中国油画(2)
新语文学习(小学中年级版)(2)
花城(1)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阅读与鉴赏(1)
江苏政协(1)
王安石咏史诗与苏轼咏史诗之比较
作者:胡翠琴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咏史诗  王安石  苏轼  历史人物  诗歌作品  政治抱负  政治理想  类型体系  政治家  表达 
描述:咏史诗是以历史人物、事件为歌咏对象,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某种议论或见解的诗歌作品。在诗歌类型体系中,
苏轼诗词中的咏月艺术
作者:邱红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中秋诗  中秋月  诗词  宋神宗  熙宁  人生  词作  王安石  密州 
描述:提起苏轼的中秋诗词,大家最易记起的是那首向来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的美学意义
作者:张启善  来源:绥化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乌台诗案”  美学意义  苏轼  寒食  黄州  美学主张  王安石  北宋 
描述:苏轼
解读苏轼的两次制科考试
作者:周云容  来源:文史杂志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制科  考试  宋仁宗  宋代  进士科  翰林学士  欧阳修  王安石  选拔 
描述:参加制科考试,而且均入三等,这在宋代是极为特殊的。透过苏轼两次参加制科考试的特殊经历,我们将对宋代的制科考试有更
苏轼民本思想体系的几大理论要点
作者:肖胜云  来源:山花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民本思想  理论要点  思想体系  王安石变法  传统知识分子  政治思想  老百姓  政治命运  中国文化 
描述:一生,影响了苏轼一生的宦海起伏沉浮。苏轼的政治命运,就是由他的民本思想所决定的,它体现了苏轼作为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使命感、道德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责任感。研读苏轼的文章,笔者发现苏轼的民本思想
历经磨难的超脱者:从宦海沉浮中看苏轼
作者:杨明清  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宦海沉浮  人生境界  乌台诗案  人生意义  文人创作  中国文人  苏辙  王安石  徐行 
描述:华横溢,仕途坦荡 嘉佑元年,21岁的苏轼与弟苏辙随父亲到达汴京。
“横看成岭侧成峰”:美国学者苏轼研究面面观
作者:唐凱琳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化研究  宋代文人  作品  佛教思想  思想史  士大夫  王安石  苏轼研究  西方  分析 
描述:作品及影响也有颇多涉及。限于篇幅,本文着重论述传君劢、包弼德、管佩達、艾朗诺的最近十年的研
苏轼兄弟在熙宁二年的政治作为及人生命运
作者:杨胜宽  来源: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苏辙  熙宁二年  王安石变法  富国强兵  财税政策  开源与节流 
描述:弟在一年中的政论文献及仕途经历作了对比分析考察,发现他们的政治观点及所走过的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路径,具有很大差别,但最终都成为新法反对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受排挤打击的人生遭遇,亦惊人的相似。
试从苏诗兴象变化看苏轼的生命境界——以《游金山寺》为例
作者:丁佳音  来源:湘潮(理论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金山寺》  《游金山寺》  兴象  兴象  苏轼  苏轼  生命境界  生命境界  文化意味  文化意味 
描述:苏轼的诗歌与苏轼的人格境界历来备受关注,本文拟从苏轼诗歌个案的细致研究来探索苏轼的生命境界。本文主要选取《游金山寺》为例,通过探讨该诗内在兴象运用的变化与张力,以及另外几首与之密切相关的诗歌在兴象
画里寻诗 可赏可读——张铭淑花鸟画作品观后
作者:李福顺  来源:美术杂志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部队农场  出版社  花鸟画  服装设计  中国画  中央美术学院  编辑工作  绘画创作  陶瓷厂  作品 
描述:张铭淑,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后先下部队农场劳动四年,又在陶瓷厂工作数年,还曾搞过服装设计,前几年调到天津美术出版社工作。她设计的陶瓷、服装都获过奖。近几年她利用编辑工作之余,进行绘画创作。起初只是个人“抒情”,手法不拘一格,尽兴而止,画好便塞入床底,根本没有想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