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177)
期刊文章(1091)
会议论文(44)
学位论文(33)
图书(1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201)
宗教集要 (89)
地方文献 (51)
才乡教育 (6)
红色文化 (5)
地方风物 (2)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1081)
2013(60)
2011(83)
2009(59)
2007(45)
2001(37)
1992(28)
1991(12)
1989(12)
1948(4)
按来源分组
其它(74)
商丘日报(6)
山东社会科学(2)
宝钢日报(2)
兰州日报(1)
德宏团结报(1)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
殷都学刊(1)
华章(1)
《明学案》以〈崇仁学案〉为卷首之意义之衡定:从吴与弼「心
作者:许惠敏  来源:当代儒学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与弼  理学  心学  持敬  读书 
描述:黄宗羲将吴与弼置於《明学案》卷首之意义。
浅谈《明学案》的文献选择:以颜均、何心隐、陈九川为例
作者:姚文永  来源:运城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学案》  文献  黄宗羲 
描述:而不见.纵然瑕不掩瑜,但这终究是《明学案》的不完美之处,这也是我们后人阅读《明学案》所应注意的.
论宋初释混融现象:以李觏与契嵩为例
作者:盛应文  来源:学术探索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礼教  夷夏之辨  释互补 
描述:宋学受佛教之影响不言而喻,而关于释两教之影响却是双向进行的,一方面儒家白大其教恢复自家门庭,积极吸纳佛家之义理重建儒家之形而上学以与佛家抗衡;而另一方面面对儒学复兴运动中声势浩大的排佛运动,佛门
作者:暂无 来源:文学世界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
作者:暂无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高级教师  南京大学  工会主席  南京人  历史系  南京市  副主任 
描述:铭,男,江苏南京人,中学历史高级教师。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分配到南京市百年名校金融中学工作,已从事中学历史教学28年。现任金陵中学校办副主任,学校工会主席。
作者:暂无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河北师范大学  美术家协会  中国教育学会  协会会员  河北省  美术学院  研究生  书法家 
描述:铭,1978年生于河北迁安,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研究生,导师白云乡先生。现为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
纪念如净禅师示寂780周年法会暨天童禅寺曹洞文化研讨会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天童禅寺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纪念如净禅师示寂780周年法会暨天童禅寺曹洞文化研讨会
曹洞门禅 历代禅师绝世奇行录之五
作者:暂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曹洞门禅 历代禅师绝世奇行录之五
略论禅宗修学体系的建设:以曹洞禅修理论为例
作者:暂无 来源: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禅宗  曹洞  修学体系  偏正五位  无心合道  绝三渗漏 
描述:佛教各个宗派都有修学体系。本文就禅宗一花五叶中的曹洞 禅修理论加以梳理,从"五位说、无心合道、绝三渗漏"三个方面,阐述了 曹洞修持方法细密严谨、简便易行;修行次第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修 学本契
日治时期佛教菁英的崛起 –以曹洞驹泽大学台湾留学生为中心
作者:大野育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曹洞  曹洞  佛教菁英  佛教菁英  台灣佛教中學林  台湾佛教中学林  台灣四大法派  台湾四大法派  驹泽大学  駒澤大學  南瀛佛教会  南瀛佛教會  反對迷信  反对迷信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描述:教育機構,台灣社會中僧侶的地位及素質普遍不高,進入日治時期後,日本佛教的傳入,使得台灣佛教(包括佛寺、齋堂以及民間信仰的寺廟)產生極大變化。日本佛教自明治維新以來,在各方面都不斷地進行革新,如:佛教組織的強化、系統化,僧侶教育上改採西洋式的教育方法等,因此逐步呈現帶有近代色彩「教團佛教」之面貌。台灣佛教被納入日本教團佛教系統內之後,也逐漸「組織化」與「系統化」,同時更確立了新式的佛教教育機構。在台灣佛教的蛻變期中,「佛教菁英」是新時代的佛教界知識份子,他們不但扮演日台佛教互動的溝通橋樑,同時也成為總督府宗教政策上的關鍵人物。本文以「佛教菁英」為主要探討的對象,尤其鎖定畢業於東京駒澤大學的台灣學生,藉由釐清他們的出現與崛起的經過,以分析日治時期台灣佛教環境的變化、日台佛教互動情形、總督府宗教政策以及佛教界關係等課題。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序論說明本文主旨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第二章為「日治初期台灣佛教的變化與佛教菁英的培養」,由日本佛教傳入台灣的角度切入,從台日佛教雙方立場的各種變化中,分析「佛教菁英」崛起的原因。第三章為「駒澤大學台灣留學生資料分析」,根據駒澤大學現存的學籍資料,統計日治時期就讀於駒澤大學的台灣學生總數,再由分析學生的出身背景了解台日佛教互動情形。第四章為「台灣佛教菁英的駒澤大學學習經驗」,由於日本佛教教育從明治維新以來,開始積極採取西式教育方式,系統化的建構由中學至大學之新式佛教教育機構,駒澤大學為日本佛教曹洞宗派的最高學府,它具備國內首屈一指的佛學課程和師資,透過分析課程和師資,可探知日治時期前往日本學習佛學的意義所在,以及返台之後「佛教菁英」所呈現的宗教思想與日本佛學教育之關聯。第五章為「台灣佛教菁英與台灣宗教關係」,主要探討「佛教菁英」返台後所參與的宗教活動,以及其所呈現的宗教改革思想,本章以「佛教菁英」發表於《南瀛佛教》的文章,以及相關著作為中心,分析「佛教菁英」返台後所扮演的角色。第六章為結論,綜合各章的分析探討,歸納出「佛教菁英」的崛起給予台灣佛教界的影響,及其所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