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恩自浅胡自深 人生乐在相知心:读王安石《明妃曲二首》
-
作者:赵芳 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昭君 人生 毛延寿 昭君出塞 唐宋八大家 封建时代 文学家 政治家 思想家
-
描述: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在这首诗中,作者抓取昭君辞别汉宫的一个场面,用"湿""垂""低回""顾影"等字眼,栩栩如生地刻画出王昭君的静态
-
论许衡的自然观及其折衷朱陆倾向
-
作者:陈正夫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自然观 许衡 陆九渊 程朱理学 朱熹 哲学思想 密切联系 思想家 宇宙万物 哲学范畴
-
描述:37)并称,可见他在学术界占有很高的历史地位。
-
元旦
-
作者:王安石 来源:小樱桃(好少年)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元旦 唐宋八大家 中国历史 王安石 东乡县 江西省 政治家 思想家
-
描述: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影响中国历史的百位名人(三)
-
作者:暂无 来源:赤子(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历史 王安石 政治家 思想家 文学家 孔子 耶律楚材 唐宋八大家 我国古代 欧阳修
-
描述: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莫过于《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苏东坡:无可救药的文人:全球“千年十二英杰”评传
-
作者:舒星 讓一皮埃爾·朗日里耶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苏东坡 天人合一 皇帝 宦海沉浮 思想家 宋朝 世界 人生 峨眉山
-
描述:身为一位留下数以千计诗篇的诗人、思想家、画家和参政知识分子,苏东坡在其一生中经历了无数次宦海沉浮,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贬谪起用,反反复复。但他从不受制于权力,他知道如何在笔墨丹青的世界里捍卫
-
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简介(一)
-
作者:暂无 来源:编创之友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杰出人物 思想家 唯物主义 杰出贡献 爱国主义 王安石 蒲松龄 孟子 龚自珍
-
描述:拓的。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是随着中国各族人民的生产和劳动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中华民族的一切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归根到底都是全国各族一切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正是在这个伟大基础上,中华民族历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历史上任何杰出人物都不可避免地由于历史或阶级的局限而有其缺点和弱点,对此应当采取科学的态度加以分析。但必须肯定,古往今来一切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作了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杰出贡献的人们,都应当永远地得到中国人民的尊重和纪念。
-
北陂杏花
-
作者:暂无 来源:青少年书法(少年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杏花 中国历史 王安石 抚州市 江西省 政治家 思想家 文学家
-
描述:注释: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又号临川I先生。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北宋临川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丞相职上
-
蜀党与北宋党争研究
-
作者:李真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蜀党 党争 王安石变法 苏轼
-
描述:“以天下为己任”成为了他们普遍的行为准则。他们对现实政治的关注,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宋代士大夫集官僚、学者、文人三种身份交相呼应并集于一身的特殊性,使北宋中后期无论是政治斗争、学术之争,抑
-
北宋熙丰诗坛研究
-
作者:庄国瑞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熙丰诗坛 宋调 王安石 苏轼 黄庭坚 元祐体
-
描述:科举考试、重用文臣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北宋建立起了自秦朝以来中国最庞大、最成功的文官系统,科举与文治的结果,使众多中下层的十人有机会参与到政治中来,造成中下层十人大量上达的局面,这是北宋中期人才大盛最
-
北宋蔡卞政治活动研究
-
作者:黎陈晋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蔡卞 王安石 蔡京 神宗实录 哲宗“绍述”
-
描述:毕生政治活动深受其早期学术背景及家庭环境的影响。由于岳父兼老师王安石对蔡卞的一生政治活动的影响最为深远,因此在讨论蔡卞的的成长经历时,把他与王安石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了。 文章中论述了蔡卞在从政过程中的得失。从青年时期去地方供职再到回到中央出任史官,从位处宰辅的高位到屡次遭贬,无论在哪个位置上他都为变法事业殚精竭虑,并作出了一些成绩。当然,在实际推行变法的过程中他也由于政治经验的缺乏,犯了不少错误,但这并不能掩盖他在绍述变法过程所做的努力。 蔡卞之所以被元人列为“奸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很多人把蔡卞与蔡京相提并论,把许多蔡卞并不赞同而仅为蔡京一个人做的事情,误作为是兄弟二人所为。因此,文章最后一部分就通过蔡卞与蔡京的交往,来说明误国的是蔡京,而非蔡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