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8549)
报纸(1266)
学位论文(198)
图书(170)
会议论文(5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869)
地方文献 (213)
地方风物 (58)
红色文化 (38)
宗教集要 (25)
非遗保护 (15)
才乡教育 (11)
文化溯源 (10)
按年份分组
2010(593)
2005(300)
2003(287)
2002(266)
1997(241)
1987(172)
1985(148)
1983(129)
1982(106)
按来源分组
语文教学与研究(75)
名作欣赏(74)
语文知识(41)
中文自修(18)
社科纵横(6)
当代传播(5)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4)
党校教学(1)
赣南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山西教育(初中版)(1)
古今棋坛诗话
作者:卢传裔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下棋  艺术载体  诗歌  抒情言志  唐玄宗  围棋  王安石  棋局  史书记载  棋子 
描述:琴、棋、书、画,人们称之为四雅。四雅之二的棋,人们誉之为数学的艺术,趣味的科学,战斗的游戏,智慧的化身。这棋,与诗歌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古往今来,不少诗人爱下棋,不少棋手爱赋诗。在诗歌中以棋作为艺术载体,通过棋来抒情言志,往往是诗人学者们常有的佳话。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有一次和宰相张
由“不怕先生怕后生”所想到的
作者:徐纯银  来源:学习月刊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古文运动  北宋  王安石  登封县  文学家  文章内容  苏轼  唐宋  写作 
描述:生,而是怕后生呀!"欧阳老先生的敬业和治精神,实在令人可钦可叹。按说,他早年就以文章闻名天下,凭章和韬略又做了大官,而且还有一批像苏轼、王安石这样的名人做门生,这样的"资历"哪个可比?凭他的才学
诗用“翻案法”
作者:张福勋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翻案  宋人  唐诗  唐人  宋诗钞  诗法  桃花  王安石  技巧  东西南北 
描述:可用的东西;另一方面,为了不落前人窠臼,又提出点铁成金之说,往往变唐人诗意而用之,既夺胎又换骨。于是乎,你的东西也就变成我的东西了。这正是宋人极聪明处,也是宋诗变唐诗,而又有别于唐诗之处。
宋编唐集考略
作者:曹之  来源:图书情报论坛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重要贡献  宋敏求  唐代  宋代  编辑过程  唐绝句  宋人  搜集整理  唐诗 
描述:。其荦荦大者如王安石编《唐百家诗选》、杨蟠
望断南飞雁 三春北归来——国有汽配公司争取“用户回归”访谈录
作者:陈厦  来源:汽车与配件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配件  国有  汽车零部件  总公司  批发  江阴  效益  主渠道  经营体制  王安石 
描述:买配件。张经理说,市汽配总公司所属汽车零部件公司的前身,是上海市汽配公司茂名南路门市部,已有40余年经营汽配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营体制和机制跟不上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汽配
江南园林甲天下 二分春色在玉峰
作者:子川  来源:江苏绿化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江南园林  甲天下  亭林园  顾炎武  林则徐  王安石  园林用石  陈从周  古树名木  明末清初 
描述:江南园林甲天下二分春色在玉峰子川玉峰山地处江甫水乡,介于苏沪之间,位于昆山市区西北冈,可称是百里平畴,一峰独秀。玉峰海拔84米,方四1.5公里,山不高,但具丘壑,水不广,而多深意,实为江甫少有之城市山林。亭林园四周曲水环抱,山川秀丽,林木丰茂,景物天...
“孔孟之道”语源小考
作者:曲文军  来源:文献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汉书·艺文志  汉语大词典  孟子  思想体系  孔子  语源  工具书  王安石  孔孟  儒家 
描述:,禺、汤、、武、周公
生活调色板
作者:暂无 来源:新疆林业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电源插头  太阳大爆发  电话机  食物中毒  放射性物质  柳宗元  体内污染  收录机  黑木耳  王安石 
描述:生活调色板
农民俱乐部
作者:暂无 来源:农村天地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对联  交际舞  乾隆  交谊舞  俱乐部  考官  北宋  习俗  聪明 
描述:不但金榜题名,而且还娶了美丽聪明的马小
“文学法理,咸精其能”(上):试论两宋士大夫的法律素养
作者:陈景良  来源: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士大夫  王安石  法律素养  司马光  苏轼  自首  法律条文  宋代  谋杀  杀伤罪 
描述:法律加以调整,同时也促进了士大夫法律意识的转变及法律素养的提高。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士大夫的法律素养,结论是:宋代士大夫对法律的重视和对律义的通晓是当时时代的一种风尚,并由此推动了宋代法律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