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执著的爱情 叛逆的性格——形象浅析
作者:于汀  来源:惠州学院学报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封建礼教  爱情  柳梦梅  叛逆  性格  执著  婚姻制度  汤显祖  少女形象 
描述: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是
情到深处——浅析的艺术魅力
作者:张永刚  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艺术魅力  牡丹亭  “理”  中国古典戏剧  《惊梦》  汤显祖  妇女形象  “情”  封建礼教 
描述: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作者自己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主人公被历代公认为中国古典戏剧乃至古典文学里最有光彩的妇女形象之一。那么,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牡丹亭》《作者题词
年龄·欲·情——与崔莺莺品较
作者:黄毓文 郭晶  来源: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崔莺莺  生理发育  程朱理学  汤显祖  原始生命力  封建礼教  王实甫  原发性  自恋 
描述:明析,有了自控能力。正因为二者生理发育的不同,才导致这两朵爱情之花结出了不同的果实。
形象的浪漫主义色彩看汤显祖的“至情”观
作者:刘波  来源: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浪漫主义  至情  汤显祖   
描述:的文学史增添了最亮丽的色彩。《牡丹亭》中的主人公形象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观”。
崔莺莺、、林黛玉之比较研究
作者:梅凌  来源: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崔鸳莺    林黛玉  王实甫  汤显祖  曹雪芹  语言艺术大师 
描述:文章就崔莺莺、、林黛玉三位女性形象进行了扼要的分析比较,以展示王实甫、汤显祖、曹雪芹三位语言艺术大师在塑造崔、、林形象时所完成的各自的时代使命。
生生死死,真真幻幻——情感世界寻绎
作者:郑尚宪 高延萍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描述:汤显祖的《牡丹亭》完整地演绎了的情感历程,而成为戏曲史上屈指可数的不朽巨著。本文根据《牡丹亭》的叙事方式,分生前、死后和回生三个阶段,寻绎了情感追求的曲折历程,试图为解读《牡丹亭》提供
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天然人”形象
作者:郭燕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天然人”  马斯洛  需要层次理论  汤显祖 
描述: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牡丹亭》中的形象,借此提出的天然人形象观点,从而探讨作者汤显祖的创作动机与局限。
寻梦缘:与柳梦梅
作者:暂无 来源:广东艺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柳梦梅  寻梦  痴情  汤显祖  灵与肉  超越时空  生与死  伤春  泪腺 
描述:寻梦缘:与柳梦梅
形象结构理论与的形象创造
作者:姚莽  来源: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艺术形象    贾宝玉  形象结构  牡丹亭  汤显祖  复合体  文学艺术  艺术思维  《红楼梦》 
描述:形象结构理论与的形象创造姚莽具有戏剧形式美的形象是在人的想象中加以净化后再次投射出来的一种生命。──(英)詹姆斯.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象》一、形像结构理论的提出1.没有形象的艺术
牡丹亭》英译本
作者:尚娜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  牡丹亭  牡丹亭  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  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  文学形式 
描述:翻译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然而在交际过程中,语言及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了种种障碍.有人甚至认为翻译过程中困难重重,根本无法完成,尤其像《牡丹亭》这类文学作品.《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