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发现共同点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优等生)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毛  老师  课堂气氛  慈禧  恺撒  历史课  王安石  问道  孙中山  欧阳修 
描述:下午第一节是历史课,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兴致勃勃。一个外号叫三毛的同学却趴在课桌上呼呼大睡。老师十分生气,就把三毛叫了起来。老师问:你说,王安石和欧阳修有什么共同点?三毛脱口而出:他们都是宋朝人。
点化·模仿·抄袭
作者:金道行  来源:写作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写作创造  模仿  抄袭者  王安石  谈艺录  钱钟书  作品  柳宗元  无意识  司马相如 
描述:写作是一种创造,但写作却无不从学习与模仿开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生动地概括了"下笔"(写作)的过程:"读书"(学)——"破"(仿)——"有神"(创)。
诗咏“春归”(小相声)
作者:王宝琪  来源:辅导员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回归  家乡  学问  相声  落后  杜甫  现代人  古代人学  心理 
描述:甲:我给你念一首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乙:(竖起大拇指)好,写得真好!(挠一挠头,又困惑地)可是,我还有点儿不明白呀……我们刚来踏春赏景,你怎么就要回去了呢?甲:谁说我们要回去呀?乙:诗里不是说"长恨春归无觅处",已经"无觅
领跑高考:语言知识及语言表达集训专列 第十二节 名句名篇
作者:暂无 来源:考试(高考 语文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名句  蜀道难  空缺  陶渊明  李白  王安石  孔雀东南飞  司马迁  李商隐  语文 
描述:金牌教练精讲考纲细读《考试大纲》中对该部分内容的考查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等级——识记。考查内容主要是《考试大纲》附录列举的10篇古文和30首古典诗词曲。考生只要能够背熟这些篇目,该部分考题就基本上不会失分。要充分注意《考试大纲》中常见和名句两个词语。
诗中赏绿 “绿”趣无穷
作者:李盛仙  来源:山西老年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绿色  唐代诗人  贺知章  王安石  色彩  绿竹  水绿  诗经  两汉  出现在 
描述:绿色,是大自然的基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是大自然创造的最圣洁的色彩。古往今来,绿色吸引了无数名人雅士为它吟诵,为它挥毫。诗中用绿字,最早出现在《诗经》,其中有淇奥绿竹的比兴。两汉罕见,唐代颇多。用绿来描述春天的景象,唐代诗人甚见创意。贺知章的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春风裁出绿的飘带。
读诗词,填山名
作者:暂无 来源: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诗词  李白  红艳露  王安石  姑苏城  西窗烛  李商隐  夜雨寄北  王昌龄  张继 
描述:~~
褒禅山上谜对谜
作者:高扬  来源:故事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褒禅山  字谜  瑰丽  景色  北宋  险情  道路  欣赏  山洞 
描述:北宋年间,一天,王安石约着几位诗友去游褒禅山。他们举着火把进了一座山洞,洞中的道路崎岖难行,处处隐藏着险情,可是他们鼓起了勇气,欣赏了洞中瑰丽神奇的景色。出得洞来,王安石感慨万分,制了一个字谜让诗友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作者:竺可桢 宛敏涓  来源:课外语文(初中)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物候学  诗人诗  唐宋诗  王安石  因时而异  白居易  王之涣  春风  李白  循环 
描述: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特殊成就的。唐白居易(乐天)15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古原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四句五言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
诗文中的雪和花
作者:田渝生  来源:课外语文(初中)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韩愈  唐朝  范成大  南北朝  冬去春来  宋代诗人  水花  古代诗人  王安石  去雪 
描述: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这是南北朝诗人范云《别诗》中的诗句,其中,诗人用雪去和花来的变化,来表示冬去春来的季节更迭。在古代诗人的诗作中,雪和花结下了不解之缘,宋代诗人张元在诗作《雪》中写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唐朝
势不可使尽
作者:张怀武  来源:共产党人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警世通言》  中国青年  王安石  行草书  代表团  胡锦涛  京都  日本 
描述: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这四句俗谚本是《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一文中的篇头语。但是当我在日本京都今日庵见到用行草书就的这四句条幅时,不胜惊讶,印象极深。那是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