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7249)
报纸
(805)
学位论文
(164)
图书
(142)
会议论文
(3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377)
地方文献
(12)
非遗保护
(3)
文化溯源
(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3
(443)
2011
(501)
2009
(440)
2007
(375)
2002
(229)
2001
(220)
1998
(184)
1988
(129)
1979
(36)
1936
(15)
按来源分组
海内与海外
(10)
史学集刊
(8)
人文杂志
(6)
求实
(4)
财经研究
(3)
政治经济学报
(2)
中华书局
(2)
科技信息
(2)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中国医疗保险
(1)
相关搜索词
城镇职工
王安石
北宋
神宗
变法理财
历史影响
古典散文
《乌江亭》
《题齐安驿》
古代文学
三皈依
古诗
答司马谏议书
妻子
两面派
历史风云
基本观点
力量
兴亡之感
作者
墙角
唐宋八大家
唐人
管理思想
中国历史
免役法
中国
在役
动机
首页
>
根据【检索词:王安石的改革政策(一)】搜索到相关结果
501
条
共同点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欧阳修
老师
宋朝
唐太宗
诸葛亮
古代
描述:
老师问:"你说,
王安石
和欧阳修有什么共同点?"小明脱口而出:"他们都是宋朝人。"
单名古人的辈分表示
作者:
暂无
来源:
出版视野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人
家族观念
文学家
王安石
政治家
同一
描述:
在古代,人们的同宗同族的家族观念很重,同一家族同一辈分的人,可以从他的姓名上看出来。同族同辈分的人如果取双名,中间必定有一个字是相同的。如北宋的文学家、政治家
王安石
,其同辈兄弟的名字分别是安仁、安道
知识小铺(六月)
作者:
Libra
来源:
中学生语数外:初中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知识
王安石
马灯
下联
对子
应试
描述:
赶到京城去应试了。
阿云案与北宋慎刑重刑之争
作者:
黄开军
来源:
无线音乐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阿云案
慎刑重刑之争
罪疑惟轻
王安石
司马光
描述:
与慎刑主义矛盾冲突的一个缩影,而从法律、天理、人情诸方面考虑,真理无疑都在慎刑派手中.
古人改诗趣事
作者:
暂无
来源:
辅导员(教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趣事
古人
诗
明月
王安石
家乡
描述:
一
王安石
看到一位友人写的诗中有“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两句,不禁提笔改道:“明月空中照,黄犬卧花阴”。他自以为改得很恰当,实际倒是错了。原来友人的家乡有一种乌叫“明月”,有一种昆虫叫“黄犬”。
诗人与梅
作者:
袁爱新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人
《梅花》
王安石
清新
高洁
情思
描述: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
《梅花》)大概因为她总是凌霜傲雪、独自开放的缘故吧,梅,以清新脱俗、孤傲高洁的品格赢得了不少诗人的钟爱。他们或寻梅、或探梅、或访梅,写下了
登临
作者:
凌国超
王淦生
来源: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代诗人
遗传基因
飞来峰
王安石
政治家
杜甫
登高
描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梦想登临泰山的愿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宋代政治家
王安石
登顶飞来峰后的豪情。古人喜欢登高。常以五岳为尊。或许由于遗传基因的作用
至大至小苏东坡
作者:
刘艳琴
来源:
作文之友(快乐作文与阅读)(高年级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家庭教育
政治危机
王安石
苏轼
欧阳修
描述:
公元1037年,苏轼生于四川眉山.幼时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苏轼入朝为官,正是北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
王安石
开始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恩师欧阳修在内,因与
王安石
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沈括:生不逢时去拼诗
作者:
阿丁
来源:
传奇故事(百家讲坛下旬)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沈括
国家图书馆
宋神宗
诗
王安石
领袖
描述:
沈括,一个可向多领域劈腿的章鱼型人才。弱冠之年就承父荫当了个沐阳主簿的小官,在任上显示了其出众的水利才能。32岁中进士,三年后在大宋的国家图书馆谋了个职位。宋神宗时,
王安石
获最高领袖重用
苏轼
作者:
暂无
来源:
获奖作文选萃(中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不同意见
王安石
司马光
制科
入仕
描述:
苏轼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
改革
朝政且勇于进言。由于注重
政策
的实际效果,他在
王安石
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
首页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