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022)
报纸(2073)
学位论文(123)
图书(77)
会议论文(34)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4051)
历史名人 (1264)
才乡教育 (5)
宗教集要 (4)
文化溯源 (2)
地方风物 (2)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575)
2012(607)
2010(501)
2009(462)
2008(501)
2007(328)
2006(189)
2005(162)
2004(125)
1989(29)
按来源分组
其它(226)
中国文化报(62)
人民日报(38)
文艺报(30)
文艺研究(15)
复印报刊资料(戏曲研究)(12)
北方文学(下半月)(3)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
中华家教(1)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牡丹亭》人文主义精神的表现
作者:邵鲁琳  来源:北方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  人性  人性  理性  理性  超越性  超越性 
描述:牡丹亭》是汤显祖思想和艺术水平都达到成熟时的作品,作品沉淀了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功底。除了成熟的创作技巧和丰富的艺术魅力,《牡丹亭》还处处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辉,使其表现出超越时代的巨大感召力。
漫谈《牡丹亭》的几个情节
作者:郑艳玲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情节  情节  改名  改名  梦幻  梦幻  吊打  吊打  拒认  拒认  相认  相认 
描述:与前代戏剧相比,《牡丹亭》十分重视情节的设置和安排,如改名、梦幻、吊打、拒认-相认等。虽然这些情节在总体上并未突破传统,但却在细节上积极创造,从而使那些处于模糊、过渡状态的情节呈现出
牡丹亭》回家“汤显祖”出国
作者:蔡姬煌 黎彦   来源:中国旅游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牡丹亭》回家“汤显祖”出国
牡丹亭》回家汤显祖出国
作者:王煜  来源:新闻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在 “2012中国遂昌汤显祖文化节”上,昆曲、赣剧、采茶戏、越剧、婺剧、话剧等各种版本的 《牡丹亭》轮
牡丹亭》“回家”汤显祖“出国”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斯特拉特福小镇首次演出汤显祖名作全本昆曲牡丹亭》。 400多年前,明代大文学家汤显祖曾在遂昌任知县
寓“情”于“理”的《牡丹亭
作者:王娟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描述:长期以来,在汤显祖剧作研究中,人们对《牡丹亭》"情"的理解,各不相同。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所欲建构的实际上是一个"合情合理"的爱情,而非以往论者所认为的"以情抗理"的爱情,是一种寓"情"于"理
浅析《牡丹亭》的情理冲突
作者:范香君  来源: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汤显祖  汤显祖  情理冲突  情理冲突 
描述:牡丹亭》借助爱情故事所表达的是情对理的挑战,理想对现实的反抗。但是作者在抒发"情"的同时却摆脱不了"理"的束缚,"情"与"理"的冲突贯穿始终。文章结合汤显祖"至情"观的创作理论,着重分析《牡丹亭
论汤显祖《牡丹亭》的“情”与“理”
作者:张志凌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争当“人官”,莫做“狗官”
作者:袁浩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领导干部  汤显祖  封建社会  全体会议  省委书记  开拓者  牡丹亭  老百姓  做人  明代 
描述:羊城晚报》)"狗官"一词本来源于封建社会,体现的是一种对官吏的蔑称。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硬拷》中有词:"这狗官,还了秀才,快
随文练笔让思绪飞扬
作者:史向华  来源: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随文练笔  语文教师  引导学生  语文教学  园林  汤显祖  杜丽娘  课文  牡丹亭  教材 
描述:是精挑细选而来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依据例子,我们如果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结合文本创设一种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情境进行练笔,结合课文心摹手追,体会语感,吸纳作者的表达方式,一定能让语文运用鲜活起来。进入读文、练笔两相和的美好境界。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随文练笔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拙见: 一、读中补写,入情入境 中国人欣赏含蓄美。很多课文蕴涵着丰富的空白点,给学生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空白,让学生自读自悟,用说话,表演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把它写下来。这样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体验人物的情感。 1.在情节留白处补写 这种随写是利用课文的某一空白点,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积极思维,变无声为有声,变不具体为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