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辨析
-
作者:沈金浩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元戏曲 王国维 汤显祖 文学史 古代文学研究 李渔 形成原因 观点 研究领域 北曲
-
描述:结文学发展规律的定论,並且一直或明或隐地左右着古代文学研究,区划古代文学的研究领域。而对这一观点的来历,在王国维那里的形成原因以及与实际情况的关系,很少有人讨论,对这一观点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后世更莫有疑焉者,有感于此,本文拟对这一观点作一点考察和辨析。一、观点的历史在讨论这一观点产生的时候,回溯一下这一观点在王国维之前和之后的种种说法,对于我们完整地埋解这一观点,不无好处。
-
《绿牡丹》主题探索
-
作者:徐洪火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 吴炳 汤显祖 临川派 知识分子 明代中后期 吴江派 十七年 封建科举制 喜剧作家
-
描述:的剧作评价甚高,把他与汤显祖相提并论.他在《闲情偶记》卷三中说:
-
《牡丹亭》创作方法初探
-
作者:李孝堂 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牡丹亭》 柳梦梅 封建礼教 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鬼魂 汤显祖 情死 作家
-
描述:汤显祖是一位现实主义大师,又是一位浪漫主义巨匠。他一生的创作多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他的“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
-
《游园·惊梦》的意境
-
作者:艾岩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戏曲 民间艺人 昆曲 爱情 主题 杜丽娘 剧中人 剧情 寻梦
-
描述:尽皆杰作,而其作者不知名氏的达十一种之多(即使来自民间艺人,免不了文人学士的润色,未必纯属下里巴人)。
-
《紫钗记》思想初探
-
作者:姚品文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霍小玉 李益 牡丹亭 思想内容 太尉 爱情生活 戏曲家 悲剧性格 杜丽娘
-
描述:《紫钗记》是伟大的戏曲家汤显祖著名的“玉茗堂四梦”之一。过去一些研究者在论述汤显祖时,往往只推重《牡丹亭》,谈到其他几“梦”,不是评价很低,就是语焉不详。最近有人为《南柯记》、《邯郸记》鸣不平,但对
-
百花齐放是人民的心愿
-
作者:赵景深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品 艺术家 舞台 汤显祖 废墟 戏剧史 发展社会主义 演员 百家争鸣 科学文化
-
描述:好戏、好作品,统统污蔑为封资修的毒草;把学术、理论上大量的成果攻击成反动的谬论.一把火就要把千千万万劳动人民和中外思想家、艺术家千百年来辛勤创立的艺术宫殿烧成废墟.于是,凡是不符合四人帮口味的作品统统被赶下舞台,四人
-
从李贽到金圣叹(市民性的浪漫戏曲美学思潮)
-
作者:杜卫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美学 戏曲语言 汤显祖 传统美学观 戏曲创作 美学精神 人性 戏曲艺术 戏曲批评 美学思想
-
描述:本文以我国市民性浪漫戏曲美学思想意识的生成为主线,论证了从明代中叶及其以后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如李贽到金圣叹等人,如何适应着时代的需要,打破传统美学观念的束缚,“崇尚真性”,“肯定人欲”,逐步兴起和形成浪漫戏曲美学思潮,并使之发展和深化的过程。
-
王骥德与吴江派问题的再探讨--与夏写时先生商榷
-
作者:陈建华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江派 王骥德 音律 汤显祖 曲律 戏曲创作 商榷 徐渭 批判 切中要害
-
描述:论与剧作风格进行了探讨,举出了种种王与沈璟的联系的材料,说明了王骥德不仅属于吴江派,而且是吴江派中的主要成员。本文打算在徐文的基础上对王骥德与吴江派的关系再作一番探讨。
-
王次回“疑云”“疑雨”诗探考
-
作者:黄世中 来源: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艳体诗 李商隐 自注 崇祯 贺氏 妻子 艺文志 钱谦益 清初 汤显祖
-
描述:,所以擅绝也。后之为此体者,言之惟恐不尽,诗焉得工?故必琴瑟钟鼓之乐少,而寤寐反侧之情多,然后可以追韩轶李。金沙王次回结撰深得唐人遗意,诵之感心(女雩)目,荡气回肠。”以上评价可谓甚高。所谓“小元白”,“深得唐人遗意”,即步武元白李韩而得之。稍后之袁子才甚至许其为
-
花非花——从昆曲电影《牡丹亭》谈戏曲与电影交融的魅力
-
作者:周湘玟 来源:当代电影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戏曲舞台 电影导演 汤显祖 昆曲 表演程式 戏曲电影 中近景 美学特征 中国戏曲
-
描述:,也可以从近景中清晰地看到她的一颦一笑,体察到她最幽微的心理和情绪的变化。这种审美享受,是只有银幕才能给予的,然而它又是戏曲。昆曲电影《牡丹亭》,从唱腔到表演程式,都是最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