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纪念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六十周年安徽省史学会在我院举行学术报
作者:暂无 来源: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6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纪念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六十周年安徽省史学会在我院举行学术报
刘大年史学研究述论:一种基于学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考察
作者:黄广友  来源:东岳论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大年  中国近代史  史学实践  意识形态 
描述:大年史学堪称成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结合的典范。
试论曾巩的史学观:为纪念曾巩逝世九百周年而作
作者:杨佐经  来源:抚州地方史志通讯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试论曾巩的史学观:为纪念曾巩逝世九百周年而作
心学、理学、史学兼综之《诗》本义探寻-王应麟《诗经》学试析
作者:胡瀚平 阎耀棕  来源:国立彰化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经》  王应麟  三家诗  〈毛诗〉 
描述:一师」,是其先以呂学下达功夫为基础,进而持朱学格物以辨证,而终达於陸学之致一,显然据「下学而上达」为本而订定其为学之序,此为学之序亦忠实地反映於其《诗经》学上。谨案王应麟《诗经》学专着现存者有《诗地理考》、《诗考》,又有《诗》論見於其《六经天文编》、《困学纪闻》,其於《诗》可谓戮力甚深。復王应麟年逾古稀,其学思歷程当必偕时晋笃,王应麟调和有宋以來諸学派之立场所界定之《诗》本义,及其所运用之调和方法,乃至於所开展《诗经》学之特色及时代意义,皆应为研究宋代《诗经》学者所值得关注之议题。本研究拟试就深寧所界定之《诗》本义,及其所运用之调和方法兩面向,析論深寧之《诗经》学,以求客观呈现其《诗经》学之全貌。
特稿--刘传记与民国史学--纪念刘绍唐先生逝世一周年(上)
作者:唐德刚  来源:传记文学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特稿--刘传记与民国史学--纪念刘绍唐先生逝世一周年(上)
从回忆抗战到研究抗战:刘大年抗战史学研究再探讨
作者:朱春龙  来源: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大年  抗战史学  活资料  理论体系 
描述:动为主要内容的抗战史研究理论体系.此外,刘大年对研究抗战史学的主要意义也有清晰的认识.
戏 曲 研 究重新接上传统的慧命——从古典版《牡丹亭》到青
作者:暂无 来源:南开大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2006年在南开大学上演的青春版《牡丹亭》 摄影/李星皎 文学院教授 宁宗一 历史的《牡丹亭》和《牡丹亭》的历史是一幅绵长的斑驳陆离的图景。在众说纷纭中我们看到了它的说不尽。以此来观照《牡丹亭》,一方面是,作为戏曲艺术的本体特征是由于它用血肉之躯和观众直接面对与交流,在传播过程中具
传统版《牡丹亭》京城赢得喝彩 苏式“原味”引来千余观众
作者:刘欣  来源:苏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北京专电 (特派记者 刘欣)昨晚,苏州昆剧传习所“纪念昆曲申遗十周年专场演出”之“传统版《牡丹亭》”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演,千余观众观看了演出。至此,包括前晚“泰山北斗映蓝天”在内的“纪念
传统经典的青春再现: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文化现象研讨会综述
作者:詹怡萍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文化现象  研讨会  传统经典  昆曲艺术  中国艺术  青年观  研究员  杜丽娘  戏曲研究 
描述:青春版《牡丹亭》于2004年4月完成了重新排演,两年间巡演于两岸四地,演出多达66场,2005年4月8日至10日和2006年4月18日至20日两度来到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演出,引起海内外戏曲界和文化界的强烈反响,尤其是在青年观众群、青年学子观众群引起
独立东风看牡丹:陈士争版《牡丹亭》与传统戏曲的挖掘视角
作者:李智  来源:电影评介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猎奇视角  猎奇视角  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  文化符号化  文化符号化  传统戏曲文化  传统戏曲文化 
描述: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受西方猎奇视角影响,传统戏曲文化往往会失去精髓,沦为干枯的文化符号.只有以中华传统丈化观照戏曲,在继承中发展创新,才能避免戏曲文化的符号化,保住戏曲的神韵与精髓,真正实现戏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