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87)
图书(50)
报纸(11)
学位论文(1)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23)
地方文献 (18)
地方风物 (5)
宗教集要 (3)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2(22)
2011(26)
2010(18)
2009(25)
2008(10)
2007(17)
2005(16)
2004(13)
2003(14)
1986(6)
按来源分组
百科知识(4)
文史天地(3)
语文教学之友(2)
文物出版社(2)
晋阳学刊(2)
食品与健康(1)
中国消防(1)
财会月刊:会计版(1)
学前教育(1)
实用中医药杂志(1)
我国古代水土保持法制的内容
作者:刘忠义  来源: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水土保持法  我国古代  山林  土宜  田界  逸周书  月山  鱼鳖  三个月  《周礼》 
描述:便草木成长;夏季三个月不准网罟河进入河床、薮泽,以便鱼鳖繁殖。可以说这是我国最早的水土保持法。
古代奏议继承价值探微
作者:刘丽珍  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公文写作  奏议  欧阳修  汉文帝  文心雕龙  写作方法  王安石  东方朔  国家命运  名篇佳作 
描述:受采纳自己的意见,写作时就必须精心构造,因此名篇佳作不胜枚举.对这些名篇佳作,人们历来注重的是它们的文学成就,从公文的角度来研究它们的价值却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拟从公文写作的角度,谈谈古代奏议
中国东北与古代东北夷
作者:傅朗云  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东北夷  中国东北地区  高句丽  野人女真  《周礼》  历史民族  北太平洋  《山海经》  肃慎  《淮南子》 
描述:为幽州、辽东、薄州、隐土。《山海经》有“东北海”,即《列子》中的“北海”,今渤海湾。其“北”其“外”有“不咸山”,有“肃慎氏之国”,记述了另一个座标“不咸山”即长白山。
古代辨伪学概述(上)
作者:孙钦善  来源:文献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辨伪学  汉书·艺文志  疑古辨伪  古文尚书  孔子家语  胡应麟  古文献学  真伪  古文经  伪书 
描述:这当然只是一种估计,是否确凿,虽不无可商榷之处,
论我国古代俳优的讽谏艺术
作者:李晓云  来源:青海师专学报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我国古代  王安石  幽默语言  俳优  谐音双关  寓庄于谐  修辞手法  元杂剧  中牟县  表达方法 
描述:论我国古代俳优的讽谏艺术
古代名人“两重性”举隅
作者:张登坤  来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名人  诸葛亮  隋炀帝  王安石变法  举隅  东坡  刘备  科学泰斗  中国历史  矛盾的次要方面 
描述:翻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历史上一些名人的“两重性”。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好理解,但墨写的史实却不容随意篡改。兹录三则“名人遗事”,透过历史三棱镜,让我们从中领略到一点为人处世的道理。荒淫无道·为文有方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最荒淫无道的皇帝。他弑父杀...
我国古代最早的信用机构
作者:智民  来源:金融信息参考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信用机构  还款期限  混合机构  《周礼》  古籍  用途 
描述:我国古籍《周礼》中载有“地方泉府”。“泉府”是一个既管国家财税,又为民间办理赊贷的财政与信用混合机构。其赊贷期限因用途而异,如为祭祀而借钱,还款期限为10天;如为办丧事而借钱,期限最长可达3个月。从其办理赊贷讲,这个“泉府”可算是
古代江左的《白纻舞》
作者:王少华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春秋时代  民间歌舞  清商曲  地特产  孙吴  文化形态  风格特色  淮南地区  《舞赋》  汤显祖 
描述:吴时代,轰动全国的《白鸠拂舞》(《白纻舞》),亦即盛行
评价古代作家作品应该实事求是
作者:黄进德  来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实事求是  作家作品  现实主义  三十年  红楼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评价  古代作家  李贺 
描述:三十年来,我们在研究古代文学遗产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近若干年中,也曾出现过一些不良倾向。其主要原因,除了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以外,还跟人们有意无意地悖逆实事求是的原则有联系。表现形式
古代越族的乐器——錞于
作者:傅举有  来源:民族研究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越族  民族风格  《周礼》  乐器  百越  文化生活  国语  郑注  史书  悬棺葬 
描述:相和”。先秦称铜为金,所谓“金錞”,就是錞以铜为之。其次,《国语·晋语》卷十一载:“赵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