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山词》与《饮水词》
-
作者:邹自振 来源:绥化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几道 《小山词》 纳兰性德 《饮水词》
-
描述:在中国词史上,相隔600余年,均以小令独擅胜场的晏几道与纳兰性德相似多于相异。他们性格一致,多情而笃于友谊,真挚而忠于爱情,词作凄清委婉,“绮梦”含蓄。《小山词》和《饮水词》好象两个才华横溢
-
小山词与淮海词之比较
-
作者:刘静安 来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秦观 晏几道 花间词 以诗为词
-
描述:作为婉约词史的代表词人,晏几道和秦观的词作风格在具有相似性的同时,又具有各自时代影响下的不同特色。因此通过将两人放在由花间词风向以诗为词转变的词史转折中来进行比较,可以揭示出受此影响的婉约词创作
-
天籁自鸣早熟诗才 --白居易、汤显祖、李渔、吴敬梓少年诗试析
-
作者:关秀娟 来源:闽江学院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居易 汤显祖 李渔 吴敬梓 少年诗 赏析
-
描述:本文通过对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汤显祖<射鸟者呈游明府>、李渔<刻桐>、吴敬梓<观海>等四首自唐迄清四位著名文学家少年时代诗作的分析,向读者展现了古代少年诗歌的精华及诗人早熟的诗才.
-
天籁自鸣,早熟诗才:白居易、汤显祖、李渔、吴敬梓少年诗试析
-
作者:关秀娟 来源:福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居易 汤显祖 李渔 吴敬梓 少年诗 赏析
-
描述:本文通过对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汤显祖《射鸟者呈游明府》、李渔《刻桐》、吴敬梓《观海》等四首自唐迄清四位著名文学家少年时代诗作的分析,向读者展现了古代少年诗歌的精华及诗人早熟的诗才。
-
花零余香 存回首情更深―周亮工《舟中与胡元润谈秦淮盛时事次
-
作者:平志军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亮工 赏析 次韵 时事 求学生涯 秦 先世
-
描述:(1643),以守城功,擢监察御史。十七年(1644),入京。未十日,李自成农民军陷京师,明亡。遂间道南奔,从明福王朱由崧于江宁。因被诬“从贼”而下狱,继而闭门里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亮工迎降,授盐法道。此后,屡次升迁,官至卿贰。却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一生“三仕三已”,三次入狱。尤其是入清后,官位虽显,却先后两次下狱,险些丧命。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卒于江宁。高宗时入《贰臣传》乙编。有诗文集《赖古堂集》二十四卷等多种著作传世。因其诗文成就,以及地位影响,人们常将之与同为贰臣的“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相比称,认为亮工“诗文未能成家,才名稍亚钱吴”。尤其与龚鼎孳,由于二人均爱才好客,仕途坎坷,人格心态,有着更多相似。如果单以诗歌成就而言,周亮工或难与三人相埒。但他不仅工诗善文,且留心篆刻之...
-
词的蜕变:从词歌到词诗
-
作者:鲍鹏山 来源:中学生阅读(高中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柳永 苏轼 欧阳修 晏殊 柳词 三变 北宋词 政府 士大夫文人 地位
-
描述:说到北宋词,柳永是当之无愧的大家。可这个大家那时候大家都不大喜欢他。首先是最最大家——皇帝老儿就不喜欢他,然后是晏殊、欧阳修、苏轼等大家也不喜欢他。宋仁宗读了他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颇气恼:如此漠视体制的尊严,把政府放在什么地位?于是亲自拿笔把柳永的名字从
-
四著二曲邮票赏析
-
作者:吴刚 来源:集邮博览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邮票赏析 古典文学名著 小型张 集邮 邮票发行 中国 《牡丹亭》 中国 工程 《三国演义》
-
描述:20世纪的1998年8月26日,随着《三国演义》(五)“空城计”小型张的面世,我国邮票发行史上历时整20年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邮票的发行正式宣告结束,它们与我国在1983年和1984年发行的中国古典戏曲《西厢记》和《牡丹亭》一起,被集邮界合称为“四著二曲”邮票,堪称20世纪中国邮票史上的浩大工程。
-
黄鹤楼晴川阁诗词赏析
-
作者:杨建波等 来源:长江文艺出版社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古典诗歌 中国 选集
-
描述:黄鹤楼晴川阁诗词赏析
-
李商隐《安定城楼》诗赏析
-
作者:白敦仁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商隐 王安石 江湖 《韵语阳秋》 腐鼠 《登楼赋》 社会历史条件 《文选》 天地 知识分子
-
描述:李商隐《安定城楼》诗赏析
-
《醒心亭记》赏析
-
作者:黄毓任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醉翁亭记》 审美感知 “乐” 曾巩 审美心理距离 民本思想 人格理想 “与民同乐” 唐宋八大家
-
描述:欧阳修有《醉翁亭记》名世,令人百读不厌;曾巩则有《醒心亭记》与之相得益彰,同样是不同凡响的佳构。 “醒心亭”何以“醒心”?首先在于其独特的悦人耳目的审美感知价值。放情游乐,“必即丰乐以饮”,酣醉劳顿,“则必即醒心而望”。丰乐、醒心二亭相距仅近百步,“游”、“饮”也好,“望”也罢,给予人的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