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624)
报纸(2580)
学位论文(139)
图书(111)
会议论文(45)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4141)
历史名人 (2217)
地方风物 (38)
宗教集要 (36)
红色文化 (32)
才乡教育 (20)
非遗保护 (15)
按年份分组
2013(408)
2012(688)
2010(591)
2009(529)
2008(575)
2007(370)
2006(222)
2005(182)
1985(33)
1983(42)
按来源分组
其它(293)
上海戏剧(99)
中国文化报(65)
剧影月报(44)
南国红豆(22)
艺术评论(17)
舞蹈(17)
安徽文学(下半月)(13)
艺苑(5)
剧艺百家(1)
姹紫嫣红
作者:Alessandra Baldereschi Bbled&Co front Lindstn Form Studio Lucie Koldova markus johansson martinazua  来源:现代装饰(家居)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精神皈依  中华民族  牡丹亭  戏曲家  红色  明代  图腾  颜色  红木 
描述:流苏到寿星的寿服、寿桃;从舞龙灯的绣球到锣鼓唢呐的饰物;从开张大吉的剪彩到恭贺新禧的贺卡;从铭刻着权力的印泥到录着功勋的锦旗;从过年过节悬挂的灯笼到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倒福和窗花……红色经过多少代
生死更迭,一往情深 昆曲兴衰流变
作者:卫小溪 安初蜜 江自扬  来源:世界遗产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  牡丹亭  女主角  中国昆剧  杜丽娘  生死  汤显祖  名誉会长  魏良辅 
描述:接受笔者访问时说":其实昆曲就像《牡丹亭》中的女主角杜丽娘,生了死、死了生,生生死死,皆情之至也。"
要现代性的壳,还是要现代性的实?
作者:毛小雨  来源:艺术评论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现代性  民族国家  元杂剧  戏曲  资本主义化  世界体系  汤显祖  产业化  世俗化  牡丹亭 
描述: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
一点情千场影戏
作者:胡金望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南柯  传奇小说  牡丹亭  人生价值观  临川四梦  创作  艺术化  明代戏剧  中国古典小说 
描述:穴大槐安国,与瑶芳公主结为连理,并任南柯郡守。后因公主病
异体同构的古典文学精品:漫谈《邯郸》与《金瓶梅》
作者:郑艳玲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邯郸  《金瓶梅》  人物  主题  叙事 
描述:《邯郸》和《金瓶梅》两部作品在人物性格与命运、故事叙事模式与相关细节、作品主题及其悲剧意味等方面存在极大的相似性,但由于二者体制不同,其具体表现也就千差万别。
浅析《霍小玉传》与《紫钗》的不同:以叙事结构为主
作者:詹进涛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物设置  人物设置  情节设置  情节设置  脚色制  脚色制 
描述:》与传奇小说《霍小玉传》的不同.
探究《紫钗》与《霍小玉传》的文本差异
作者:潘多  来源:卷宗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霍小玉传》  《紫钗  文本差异 
描述:《霍小玉传》和《紫钗》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著,两者取材于同一个故事,但是呈现出来的文本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主要通过主要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结局的设置,分析两个文本间的差异,并简单探究差异出现的原因
陆九渊《荆国王文公祠堂》与朱陆学术之争
作者:周建刚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荆国王文公祠堂  王安石  心学政治观  朱陆之争 
描述:此也构成了朱陆之争的重要环节。《荆国王文公祠堂》中所反映的"心学政治观",代表了陆九渊晚年思想的成熟境界。
学以致用奋力前行:82级校友张达
作者:暂无 来源: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吉林省  中国银行  房地产公司  兴业银行  工作业绩  附属机构  香港  团工作  信贷部  分行 
描述:十分积极,学习意志也很顽强."那个时候,学习环境很艰苦,她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她政治信仰坚定,学风严谨,砥砺了她坚忍不拔的品格,为她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浅论《涑水闻》中对王安石的曲写
作者:贾晓莉  来源: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涑水闻》  司马光  王安石 
描述:王安石的是非功过,古今纷论不一。司马光是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其作品对时人及后人都有极大的影响力,但《涑水闻》论及王安石诸多问题却颇失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