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577)
报纸(2024)
学位论文(117)
图书(63)
会议论文(33)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09)
历史名人 (897)
宗教集要 (3)
地方风物 (2)
非遗保护 (2)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543)
2013(330)
2012(581)
2011(439)
2010(477)
2009(432)
2008(479)
2007(305)
1987(24)
1981(28)
按来源分组
中国文化报(62)
光明日报(32)
文化交流(13)
艺术教育(10)
新华航空(7)
商业文化(3)
世界遗产(3)
烹调知识(1)
瞭望东方周刊(1)
中国盐业(1)
从自我的无视到人性的追求-《西厢记》与《牡丹亭》梦境对比
作者:李晓琳  来源:当代小说(下半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牡丹亭  梦境  人性 
描述:从自我的无视到人性的追求-《西厢记》与《牡丹亭》梦境对比
从“举业八大家”之一到戏曲史上的“绝代奇才”:以《牡丹亭
作者:姚越超  来源:金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八股文 
描述:曲创作中行文方式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的影响.
牡丹亭》说“情”
作者:郑沁仪  来源: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情欲  至情  主题思想  成因 
描述:本文从对《牡丹亭》的“情”的不同解读出发,挖掘出作品中之“情”实为“情欲”,而非“爱情”,同时从作者汤显祖的“至情”观出发探究了作品主题思想的成因。
世间只有情难诉:《牡丹亭》艳情描写对杜丽娘形象刻画之影响
作者:武芳  来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情爱描写  情爱描写 
描述:大胆的男女情爱描写,这些描写不但没有破坏杜丽娘的美好形象,而且实际读来是艳而不淫,俗而不秽,是人物心路历程变化必不可少的元素,也使得人物更加真实可信。
光照临川笔 春分庾岭梅——解读古南安“牡丹亭”的遗迹
作者:周建华 余画凤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牡丹亭  牡丹亭  遗迹  遗迹 
描述:汤显祖途经南安府大庾县(今江西大余县)时,听到了一个非常动人、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后来就写出了千古名剧《牡丹亭》。《牡丹亭》奠定了汤显祖"东方莎士比亚"的文学地位;同时,汤显祖在大余的一段传奇经历
赏心乐事《牡丹亭》:浅谈“知”在审美活动中的影响
作者:梁晓莹  来源:神州民俗(学术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昆曲  牡丹亭  牡丹亭  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  舞台演出  舞台演出  戏曲美学  戏曲美学 
描述:牡丹亭》四百多年的风雨历程,其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对一个经典剧目独特艺术价值和艺术规律的发现,而在于探究昆曲以及传统戏曲乃至整个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微妙联系,进而窥探整个民族审美心理和文化情结,并为
试论理学对《牡丹亭》中爱情观的影响
作者:贾力萌 鞠小勇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爱情礼教  爱情礼教  才子佳人  才子佳人  小说  小说 
描述:牡丹亭》是中国戏剧史上的标杆,它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情怀。形成这种特色,与之所处的时代背景、时代风气有重要联系。《牡丹亭》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特别是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产生重要影响
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交流:中日版昆曲《牡丹亭
作者:冯芸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歌舞伎  歌舞伎  昆曲  昆曲  牡丹亭  牡丹亭  文化艺术交流  文化艺术交流 
描述:会引发我们对加强中日深层的文化交流、以及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等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目的论视角下《牡丹亭》典故英译的对比
作者:黄采苹  来源:科教文汇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目的论  目的论  牡丹亭  牡丹亭  源语文化  源语文化  目的语文化  目的语文化 
描述: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的核心理论.该理论包括三个准则:目的准则、一致准则和忠信准则.本文以自芝(Cyril Birch)和汪榕培的<牡丹亭>译本为例,通过分析两位译者对戏剧中典故的不同处理手段
关不住的满园春色:再读《牡丹亭》之《闺塾》
作者:周芹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批判  批判  礼教  礼教  向往  向往  爱情与自由  爱情与自由 
描述: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爱情的颂歌,尤其在封建礼教深入人心的年代,其最大的价值是批判程朱理学桎梏,歌颂爱情与自由.本文主要依据第七出<闺塾>,分析主人公杜丽娘深受礼教的压抑,但仍然向往自由,加上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