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启蒙:明代的关学之重(上)
-
作者:灏峰 来源:美文(上半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关学 理学 明代 明武宗 统治思想 王阳明心学 陕西 朱元璋 陆九渊 礼仪
-
描述:明朝是以理学开国的。明太祖朱元璋在起义过程中就信用浙东儒生;明成祖朱棣更是锐意提倡程(颐)朱(熹)理学,使之成为官方学术和王朝的统治思想。从明孝宗朱祐朝弘治元年(1488)起,王阳明则远承宋儒陆九渊
-
宋代士人审美心理多元化的文化成因
-
作者:高杨 来源:文艺评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审美心理 陆九渊 宋代士人 多元化 文人士大夫 朱熹 士人精神 形成与发展 现实与理想 理学
-
描述:理学对于宋代士人精神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它既能协调士人精神中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又能使其各流派在学理轨道上互相掣肘。这样,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心理
-
陆九渊、陈亮何以无辩?
-
作者:赵荣华 来源:文史杂志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陈亮 朱熹 思想交锋 天理人欲 影响深远 理学 孟子 吕祖谦 气象
-
描述:,在讲学上又并非那种与人无争的风格;最关键的是两人的思想的确有着本质的差异,可以说,这些都是学术论辩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诚然,辩与不辩尚取决于其它诸多因素,如外在的机缘等,但我们在这些已知条件上反思"陆、陈何
-
北宋嘉祐、治平年間理財思潮探析:以王安石、司馬光為中心
-
作者:任仁仁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嘉祐 理财思潮 王安石 司马光 天地之产
-
描述:的焦點。為富國强兵、擺脱宋廷的内外困局,他们遂针封“理财”問题展阴充分封論,各抒已見。而當畴有關理财問题的奏疏及裱論又以嘉祐、治平年間為多,蔚然而成一時之社會思潮。在此番理财思潮之中,王安石與司馬光
-
试论北宋后期士大夫变法思潮与王安石变法对经略河湟民族政策的
-
作者:杨文 来源:西藏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士大夫 变法思潮 王安石变法 河湟 民族政策
-
描述:、以攻为守、抚战结合、收复汉唐旧境,以及开拓西北边疆的民族政策的内容。王安石变法对河湟民族政策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军政、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增进了汉蕃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
思潮2:教育现象学 核心价值: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应是和谐统
-
作者:暂无 来源:上海教育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现象学 和谐统一 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 核心价值 哲学思潮 20世纪 哲学思考 本质直观 胡塞尔 德国人 影响力 唯理论 西方 概念 强调 普遍 个别
-
描述:的方法,“朝向事情本身”,让你自己去看、去昕、去直观感受,将生活中先于思考的种种体验呼唤出来。它是对西方唯理论——从个别到普遍,现象到本质抽象的挑战。
-
陆象山不是唯心主义哲学家
-
作者:宫哲兵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学 心学 理学 理学 太极 太极 无极 无极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本体论 本体论 认识论 认识论 道德伦理论 道德伦理论
-
描述:陆家山和朱熹是道德伦理修养方法之争。陆象山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是一种宏大的道德境界,并不涉及世界本原论和认识论问题。
-
论《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的理学史观点
-
作者:卢钟锋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二程理学 黄宗羲 宋明理学 学统 朱学 王守仁 宋代理学 陆王心学 陈献章 陆九渊
-
描述:弘扬孔孟正学,创立濂、洛,关学,奠定理学的基础。及至南宋,朱熹集二程以来洛学之大成,故学者以程朱理学并称。与此同时,陆九渊以“发明本心”为宗旨,别立心学一派,经元代朱陆合流,其学式微。明初陈献章承
-
先秦仁学与宋代理学——兼论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作者:孙以楷 陆建华 来源:江淮论坛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理学 气质之性 儒学发展 陆九渊 孟子 人性论 仁学 由天而人 本体论 性与天道
-
描述:一二年,虢史语),则昭示人类意识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人不再以天帝鬼神为活动中心,从此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前台。这样,哲学最终挣脱神学脐带,叫开生命之门。中国哲学直接诞生于“乱世”。“天道远,人道逸”以左传》昭公十八年,郑于产语),且社会震荡、人无以立,中国哲人无暇顾及遥远之“天道”,急于为自己、为他人找寻安
-
从心理学角度析理学中的理欲辩
-
作者:汪凤炎 来源:心理科学杂志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理学角度 理与欲 陆九渊 理学家 “理”与“欲” 理欲 朱子语类 程朱理学 天理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
-
描述:理学中的理欲问题,包含了理的内涵、欲和人欲的内涵、理与欲和人欲的关系及对待理与欲和人欲的态度等四个子问题,若想弄清理欲辩的真相,就需对这四个子问题进行探讨。1“理”的内涵综观理学家们对“理”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