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32)
报纸(42)
学位论文(18)
会议论文(7)
图书(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67)
地方文献 (25)
才乡教育 (5)
宗教集要 (2)
地方风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4(32)
2012(39)
2011(33)
2009(25)
2008(8)
2007(13)
2002(11)
1998(14)
1997(8)
1995(9)
按来源分组
科学养生(5)
家庭医学杂志(3)
江西中医药杂志(3)
河南中医(2)
中医文献杂志(2)
四川中医杂志(2)
祝您健康(1)
辽宁中医杂志(1)
民主(1)
健康世界(1)
苏轼“无为”的书法美学
作者:马云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无为”  苏轼  美学  书法  翰林学士  王安石  州刺史 
描述:使,后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复迁礼部尚书兼端明殿学士。
从《牡丹亭》论汤显祖的平民文学
作者:龙怀菊  来源:贵州文史丛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平民文学 
描述:时社会思潮对其影响等方面的考察,进而论述汤显祖平民文学形成的深刻原因。
汤显祖“至情”文论探析
作者:李琴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文论  至情  溯源 
描述:汤显祖戏曲以“情”取胜,在戏曲创作中确立了他的“至情”文论,将“至情”形象刻画的生动且具有代表性,推究汤显祖的“至情”文论,是受到罗汝芳、李赞、达观和尚所影响的.
“幸福深圳——首届科学养生文化节”系列报道(健康篇)之四规
作者:暂无 来源:晶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健康记者 方丽敏/文 在全国的养生保健市场,深圳一直不断以“第一”领跑“创新之路”,保健养生产业坚持走深圳特色之路。本期,我们邀请深圳市保健协会秘书长黄鹤做客“首届科学养生文化节
王益区努力实现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发展新突破
作者:暂无 来源:铜川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盛四喜、通讯员王晶报道:为充分发挥对外交流的平台作用,王益区招商部门紧紧围绕全市建设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的战略部署,不断提升服务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的能力,实现全区
美东华人学联23日谈健康养生 侨报记者邹斌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美东华人学联23日谈健康养生 侨报记者邹斌
养生文摘:装糊涂和装聋作哑(易文)/睡翁林散之 边文辑
作者:暂无 来源:武当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养生文摘:装糊涂和装聋作哑(易文)/睡翁林散之 边文辑
从《老老余编》略论徐春甫的养生寿老学术特点
作者:周文泉 刘建华  来源:天津中医药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徐春甫  老年人  养生  养老奉亲书  老年医学  内经  健康长寿  学术观点  老人  防病治病 
描述:等做了较详尽的论述,诸多可贵的学术观点,至令仍可借镜。他首推《内经》,认为“不读内经,便与处方施治,若有差错,死不复生。”并悉心精研《养生论》,《养老奉亲书》,《寿亲养老新书》等老年医学专篇;博
中西文化互下的《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作者:李欢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西文化比较 
描述:其共性文化特征。基于此,多年来学界就《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比较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从整体看,既往的同类课题研究大多着眼于从多个视角探讨杜丽娘与朱丽叶形象的异同及原因,但在中西文化背景下全面比较两部作品在文化思想、主要人物形象、艺术审美、表演欣赏等角度的异同,并从辨异入手促进文化对话交流进而唤醒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豪感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化、系统化。而本文的写作,拟将这两部作品纳入中西文化的视野中互相关照,避免单一的文本解读,力求全面展现两部戏剧作品在主题结构、人物形象、宗教哲学、戏剧审美形式方面的异同。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探讨两部剧作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异同。其中以杜丽娘与朱丽叶的比较为重点,揭示她们性格、爱情的文化特质;兼顾柳梦梅与罗密欧、杜宝与卡普莱特、陈最良与神父的形象比较。第二章辨析两部剧作所体现的主题思想。从宗教哲学入手,进而探求中西生死观及“梦意识”对两位作家创作剧本的影响。第三章深入分析两部作品的美学观念,得出两部作品美学形态殊途同归、审美欣赏具有中西差异以及表现形态各擅胜场的结论。
文学对照下的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研究
作者:李燕  来源:芒种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莎士比亚作品  莎士比亚戏剧  文学  罗密欧与朱丽叶  爱情悲剧  中国作品  牡丹亭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古希腊  中国戏剧 
描述: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文坛上的一个巨人,他继承并发扬了古希腊罗马戏剧与英国民间戏剧中的优秀思想,忽视戏剧创作中的清规戒律,打破喜剧与悲剧的界限,从思想和内容上都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它的作品针对当时的封建礼教制度,歌颂爱情,富有强烈的女性意识,揭露社会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