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绍武先生及其"三部六病"
-
作者:杜惠芳 来源:医学与哲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病位分表部、里部、半表半里三部,每部之中,概分阴阳,遂成六病.表部有太阳病、厥阴病;里部有阳明病、太阴病;半表半里有少阳病、少阴病.这套理论,在20世纪60-80年代的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修订
-
三部六病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
作者:姚博 宋纪育 马文辉 来源:光明中医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部六病 学术流派 刘绍武 《伤寒论》 胡希恕
-
描述:而分为三部分,其中师承弟子对刘老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全面、完整、系统的继承;西学中弟子将该学说与西医学理论进行了融合和创新;中医背景弟子将传统中医知识梳理和整合到三部六病学术体系中.
-
《周礼》“六诗”与周代的乐教传统
-
作者:杨朝明 来源:诗经研究丛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乐教 周礼 六诗 周代 孔子删诗 诗三百 儒家 传统 乐德 诗经研究
-
描述:礼》"六诗"与《诗
-
从互文性角度谈异化翻译策略:兼评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
-
作者:王巧宁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互文能力 互文能力 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 《牡丹亭》 《牡丹亭》 互文性理论 互文性理论
-
描述:本文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作者对全文内容共分四章作以具体阐述。 第一部分是对互文性和翻译策略的理论探讨。第一章引言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理论基础和实际需要。第二章中,概述了互文性理论及翻译策略。 第二部分是作者所选译本的个案分析。第三章里,作者首
-
论韦努蒂的翻译思想:以汪榕培《牡丹亭》英译为个案
-
作者:曹华径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韦努蒂翻译思想 韦努蒂翻译思想 异化 异化 归化 归化 翻译中的文化处理 翻译中的文化处理 汪榕培之英译版《牡丹亭》 汪榕培之英译版《牡丹亭》
-
描述:以及文化侵略,以“异化”的翻译方法来抵抗目标语文化的价值观。本文的研究动机主要是韦努蒂的翻译理论在翻译领域的贡献与不足。并且结合汪榕培英译版的牡丹亭为个案,指出韦努蒂的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尤其是带有
-
德国功能主义观照下《牡丹亭》白芝译本和汪榕培译本的对比研究
-
作者:韩宁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英文版本 德国功能主义 翻译策略 词汇分析
-
描述:德国功能主义观照下《牡丹亭》白芝译本和汪榕培译本的对比研究
-
关联理论视域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汪榕培英译《邯郸记》为例
-
作者:吴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关联理论 文化负载词 《邯郸记》 最佳关联 翻译方法
-
描述:的明示推理过程,有三方参与,包括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成功的翻译是在在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获得最佳关联。 《邯郸记》在汤显祖“临川四梦”中位居第二,地位仅次于《牡丹亭》。通过卢生的黄粱一梦,入木三分地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被称为是明代官场现形记。《邯郸记》英译本自 2002 年面世后,被《中华大文库》收录,在传播中国典籍文化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以《邯郸记》为研究文本,试图从关联理论视角对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进行深入的研究。作者将《邯郸记》中文化负载词分成五类,并从关联理论视角探讨文化负载词的基本翻译方法—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其中直接翻译包括音译、直译,间接翻译包括意译,替代和省略。作者通过对具体的翻译方法进行案例分析,得出结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要以最佳关联为判断标准,根据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认知环境的异同,对文化负载词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最终获得最佳关联和成功交际。 作者期望通过本文研究,对《邯郸记》的推广、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及中国典籍的英译起一定的推动作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贡献微薄之力。
-
互文性与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中典故的欠额翻译(英文)
-
作者:李学欣 来源: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典故翻译 典故翻译 欠额翻译 欠额翻译 互文性 互文性 《牡丹亭》 《牡丹亭》
-
描述:本文从互文性角度分析了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中典故英译存在的欠额翻译问题,进而强调典故的翻译应在互文理论的指导下,既要注重文化信息的传达,又要观照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力图在两者之间达到最佳平衡。
-
互文性与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中典故的欠额翻译
-
作者:李学欣 来源: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典故翻译 典故翻译 欠额翻译 欠额翻译 互文性 互文性 《牡丹亭》 《牡丹亭》
-
描述:本文从互文性角度分析了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中典故英译存在的欠额翻译问题,进而强调典故的翻译应在互文理论的指导下,既要注重文化信息的传达,又要观照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力图在两者之间达到最佳平衡。
-
译意与译味:读汪榕培英译《牡丹亭·闺塾》
-
作者:李瑞凌 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汪榕培 汪榕培 《牡丹亭·闺塾》 《牡丹亭·闺塾》 译意 译意 译味 译味
-
描述:汪榕培在戏剧《牡丹亭·闺塾》的翻译上运用了3种翻译策略:舍意取味、意味兼得和化意入味。译意是基础,在译意和译味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译味是他翻译的主旨和目标取向。在译味过程中,他不拘泥于原作的表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