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牡丹亭》掀昆曲热潮新版《桃花扇》将诞生
作者:暂无 来源:福建艺术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桃花扇  牡丹亭  诞生  昆曲  韩日世界杯  江南水乡  服装设计  《英雄》  昆剧  白先勇  田沁鑫  艺术家  中日韩  余光中  开幕式  导演 
描述:白先勇的青春版昆剧《牡丹亭》去年掀起了一股昆曲热潮,如今苏昆新版昆剧《桃花扇》又将在江南水乡诞生,此次创作是中日韩艺术家合作:田沁鑫执导昆剧,余光中任文学顾问,《英雄》服装设计和田惠美、韩日世界杯
两个最佳女配角
作者:吴文昭  来源:考试周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牡丹亭  红娘  春香  比较 
描述: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情剧双璧”。它们具有很大的可比性,前人也对二者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比较。本文则选取了两剧中的配角红娘和春香进行比较,探讨她们的同和异,并分析了产生异的原因
《红楼梦》中的情/欲论述:以「才子佳人模式」之反思为中心
作者:欧丽娟  来源:台大文史哲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才子佳人小说  西厢记  牡丹亭  红娘 
描述:原因;其次则是深入剖析贾母之「破陈腐旧套」,抉发其中所涉及的四个批判焦点,亦即:不合情理之逻辑安排(以「红娘」的角色塑造为主)、浪漫爱情包装下之情欲实质、边缘文人之创作心理(包括「妬富」与「遂欲」)、阅读反应之受众影响论等多重面向,确然代表了《红楼梦》对此一文类的全面总检讨;最後则确立贾母对才子佳人小说的批评与其阅读行为同时并存的合理性,实不影响其批判的高度效力,而确证曹雪芹有意识地颠覆和推翻了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浪漫爱情观。
主题的分裂与时代感的统一——《长生殿》臆说
作者:朱万曙  来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长生殿》  杨玉环  李隆基  洪升  牡丹亭  爱情  李杨故事  《梧桐雨》  主题矛盾  “情” 
描述:并没有改变,依然在重复着五十年代所提出的两个问题——《长生殿》的主题是歌颂李杨爱情还是批判政治?对爱情
从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秦腔发展策略
作者:雷家琪  来源:新西部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秦腔  发展策略 
描述:本文分析了秦腔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式微和萎缩的原因,认为不在秦腔艺术本身,而在于振兴和发展这一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措施。我们应借鉴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这一古老艺术获得新生的成功范例,从政府投入、剧目推陈出新
从青春版牡丹亭昆曲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作者:李雅岚  来源:黄河之声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昆曲  创新  美学理念  跨文化传播 
描述:了古老剧种焕发崭新生机的密码,在美学理念、跨文化传播、呼应市场等方面给予了昆曲创新和创作多方面的思考和借鉴。
从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秦腔发展策略
作者:暂无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秦腔  发展策略 
描述:本文分析了秦腔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式微和萎缩的原因,认为不在秦腔艺术本身,而在于振兴和发展这一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措施。我们应借鉴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这一古老艺术获得新生的成功范例,从政府投入、剧目椎
晓梦中 她在穿越
作者:宋菲 李滨  来源:产品可靠性报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基本功  京剧院  昆曲  青衣  采访  时尚  牡丹亭  窦娥冤  古典  化妆 
描述:爱彻心扉吕洋天津京剧院实验团青衣程派在后台化妆间见到吕洋时,她正在对镜梳妆,由于距《牧羊卷》开唱还有两个多小时,为了不影响工作,她边扮戏边接受采访。谈话中,她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手里的活,侧身面向我,专注地与我对话。吕洋攻青衣
“金陵五月风”第三届文学艺术节盛大闭幕大型舞剧《牡丹亭》演
作者:厉恩宝 李林  来源:金陵瞭望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艺术节  艺术节  舞剧  舞剧  文学  文学  金陵  金陵  浪漫  浪漫  古典  古典  演绎  演绎 
描述:由市文联主办的“金陵五月风”第三届南京文学艺术节经过一个月的集中展示.于5月底圆满闭幕。在5月26目晚的闭幕式上.市文联特别邀请南京军区政浩部前线文工团演出大型舞剧《牡丹亭》。市领导陈家宝、金实、王
腐儒不腐——谈《牡丹亭》中的陈最良
作者:胡冠莹  来源: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物  人物  情节  情节  主题  主题 
描述:陈最良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创造的一个知识分子的典型 ,是“情”与“理”的集合体。陈最良在塑造人物、发展情节、表现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情”必然会战胜以封建礼教为核心的“理”的主题等方面 ,都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