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59)
报纸(112)
会议论文(3)
图书(3)
学位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22)
地方文献 (40)
地方风物 (5)
非遗保护 (4)
宗教集要 (3)
红色文化 (2)
才乡教育 (2)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41)
2013(16)
2011(32)
2009(21)
2008(10)
2002(5)
1999(6)
1996(3)
1995(7)
1992(4)
按来源分组
抚州师专学报(4)
今日浙江(3)
抚州日报(3)
大河报(2)
理论前沿(1)
兰台世界(下旬)(1)
渤海早报(1)
南国今报(1)
陕西教育(1)
好儿童画报:(9-14岁)(1)
龚廷贤与《药性括四百味》
作者:闫桂银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药性括四百味  中医  龚廷贤 
描述:《药性括四百味》为明代龚廷贤所著,载于其所著《寿世保元》一书,概述了393味常用中药的性味、功能、主治等。重点介绍了龚廷贤的生平,中医括的沿革,以及在校勘整理此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王安石變法與詩之糾葛
作者:郭秋顯  来源:立德學報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詩  王安石詩  明妃曲  青苗法  新舊黨爭 
描述:人以某些偏見或觀點,批判安石詩壞人心術、以文濟姦,成亂天下之罪證。此心態乃惡王安石新政,任意貶毀其詩價值,以泛政治化論文學之偏見也。
默默无闻一曲:记优秀党员周鸣歧同志
作者:三石  来源:西安档案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默默无闻一曲:记优秀党员周鸣歧同志
晏殊《山亭柳·赠者》赏析
作者:冯超  来源:神州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山亭柳·赠者》  赏析 
描述:《珠玉词》的珠圆玉润、温柔敦厚,表现了晏殊雍容的士大夫情怀及理性的圆融,但《山亭柳·赠者》却是一片另类的作品,声情激越,刚慨悲凉。本文从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到作者的创作动机进行了赏析。
晏殊《山亭柳·赠者》解读
作者:焦贻之  来源: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宋词  解读 
描述:晏殊的词风圆融含蓄,但其中的《山亭柳·赠者》一词风格激越,与众不同。通过对这首词的解读,我们能够品味到晏殊在其繁华人生背后的理性思索和词中尊重生命意识下所闪现的人性光辉。
美丽的乡愁:《泊船瓜洲》、《大风歌》、《垓下》教学设计
作者:成益梅  来源:内蒙古教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垓下  设计意图  大风  引导学生  泊船  教学设计  王安石  学生自读  家乡  想象 
描述:一、"想家的时候"1.能告诉我你什么时候最想家吗?2.你想家时一般会做什么?3.再请大家想象一个情景:一位漂泊在外多年、日夜思念家乡的游子,这天终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看到白发苍苍的父母,他可能会怎么做,怎么说?过渡:同学们,有人
一路风雨一路:陆九渊的悲壮人生述评
作者:王法贵  来源:荆楚学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青少年时期  中晚年时期 
描述:陆九渊虽饱经人生风雨,但他并不孤立地关注个体人生与自我幸福,而是将其同现实中的国家利益、民族命运紧密相联,从而生发出一种强烈的爱国热忱与社会责任感,并将这种热忱与责任努力地落实于日常行为之中。这样的人生态度,至今仍具有启发作用,可视为我国传统人文精神中珍贵的现代性的文化基因。
试从苏诗兴象变化看苏轼的生命境界——以《游金山寺》为例
作者:丁佳音  来源:湘潮(理论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金山寺》  《游金山寺》  兴象  兴象  苏轼  苏轼  生命境界  生命境界  文化意味  文化意味 
描述:苏轼的诗歌与苏轼的人格境界历来备受关注,本文拟从苏轼诗歌个案的细致研究来探索苏轼的生命境界。本文主要选取《游金山寺》为例,通过探讨该诗内在兴象运用的变化与张力,以及另外几首与之密切相关的诗歌在兴象
细微变化,突显主题--谈谈《杜丽娘慕色还魂》与《牡丹亭》中
作者:薛梅  来源:安康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要的作用.本文拟从柳梦梅名字的来源、柳梦梅的身份、柳梦梅的阳则之美及其热衷功名和干谒权贵等几个方面,比较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与<牡丹亭>中柳梦梅形象的细微差别,认为汤显祖对柳梦梅的再创造进一步突显了作品"以情抗理"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于"真情至爱"的呼唤和赞美.
细微变化,突显主题——谈谈《杜丽娘慕色还魂》与《牡丹亭》中
作者:薛梅  来源:安康师专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慕色还魂》  《杜丽娘慕色还魂》  《牡丹亭》  《牡丹亭》  柳梦梅  柳梦梅  形象比较  形象比较 
描述:柳梦梅的身份、柳梦梅的阳则之美及其热衷功名和干谒权贵等几个方面,比较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与《牡丹亭》中柳梦梅形象的细微差别,认为汤显祖对柳梦梅的再创造进一步突显了作品“以情抗理”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于“真情至爱”的呼唤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