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7821)
报纸
(741)
学位论文
(186)
图书
(155)
会议论文
(4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807)
地方文献
(110)
宗教集要
(11)
红色文化
(7)
文化溯源
(6)
非遗保护
(4)
才乡教育
(4)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0
(535)
2005
(280)
2003
(264)
2002
(241)
2000
(163)
1998
(193)
1997
(219)
1987
(148)
1985
(131)
1983
(112)
按来源分组
语文教学与研究
(72)
名作欣赏
(69)
语文知识
(41)
中文自修
(17)
社科纵横
(6)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4)
渤海学刊
(4)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3)
优秀作文选评:高中版
(1)
山西教育(初中版)
(1)
相关搜索词
理论与实际
基本观点
力量
大学语文
史记
创作主旨
唯道德理性
《读〈孟尝君传〉》
史记散文
南征
秦王
创新能力的培养
王安石
科学精神
备课
中学
填空题
境界
台榭
竖起耳朵
句子
圣人
唐宋八大家
士农工商
哲理思辩
人本管理
《语文教学大纲》
古典散文
变法
首页
>
根据【检索词:理论与实际背离的杰作——析王安石《读孟尝君传》郭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219
条
历史改革家的启示
作者:
魏艾民
来源:
中华魂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张居正
改革
封建社会
明朝
神宗
腐败
北宋王朝
朝政
法律
描述:
北宋的
王安石
和明朝的张居正,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中两个著名的改革家。他们改革的目的都是为补救当时千疮百孔的朝政;改革分别得到两位都称之为神宗的年轻皇帝的
异曲同工 各呈辉煌——《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比较谈
作者:
石华鹏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石钟山
褒禅山
王安石
考辨
山水游记
古代游记
自然美
艺术结构
至和元年
苏轼
描述:
。
王安石
于宋仁宗至和元年任
“超常”与“平庸”
作者:
李克山
来源:
天津教育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化学小实验
规模实验
天才教育
英才教育
辩证关系
学习实践
实施素质教育
王安石
教育训练
全面发展
描述:
“超常”与“平庸”
淮海居士未仕心态平议——兼与后山居士比较
作者:
张海鸥
来源:
文学遗产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陈师道
居士
王安石
宋代文人
黄庭坚
元丰
淮海
山居
未仕
苏武
描述:
淮海居士未仕心态平议——兼与后山居士比较
“三言”“二拍”本事资料拾遗
作者:
张克哲
来源:
明清小说研究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言”
“二拍”
《泊宅编》
王安石
拟话本小说
中华书局
《宣和遗事》
《醒世恒言》
故事来源
讹言
描述:
诸君。
1
、宋人方勺《泊宅编》三卷本卷中言
王安石
父子死后带铁枷事甚详,其文如下:
八股文起源与《论学绳尺》
作者:
黄振萍
来源:
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八股文
起源
科举考试
源流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王安石
《礼记》
经义
《论语》
中国文学
描述:
八股文起源与《论学绳尺》
李白诗歌的两种思想倾向和后人评价
作者:
王运熙
来源:
文学遗产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白诗歌
思想倾向
思想内容
王安石
《古风》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经》
诗歌风貌
建功立业
太白
描述:
李白诗歌的两种思想倾向和后人评价
金院本补考
作者:
赵山林
来源:
文学遗产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金院本
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
宋徽宗
王安石
玉堂春
千字文
宋金杂剧
宋词
军节度使
描述:
金院本补考
历史上的状元进士之家
作者:
唐群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元进士
状元
王安石
中进士
学而优则仕
雕版印刷
文化优势
家族
北宋中期
陈尧叟
描述:
历史上的状元进士之家⊙唐群状元,三年一考,举国之大,仅一人而已。所以,即使是那些踌躇满志的人,大都把中进士当作目标,而不敢再有更大的奢望。但幸运有时也会接连而来,形成状元家族的罕见现象。唐代的家族状元,都在晚唐。父子状元有咸通十四年(873)的归仁泽...
谈宋代理学对我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影响
作者:
苏宝荣
来源:
古汉语研究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理学
语言文字学
乾嘉学派
“右文说”
乾嘉学术
《致巴特雷上尉的信》
学术思想
《说文》
王安石
《诗经》
描述:
字学不能不产生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是:(一)直接影响:理学的思辨精神启发宋人对语言文字研究作理性的思考:其一是在语言文字的说解中力求创发新义;其二是注重对语言规律的探讨。(二)历史的影响:为后世的学术发展提供契机,清代人融汇“汉学”与“宋学”,兼取两家之长,使传统的语言文字研究达到颠峰
首页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