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治学述略
作者:曾棗莊  来源:蜀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研究工作  杜甫  出版社  研究方向  研究史  四川  古籍整理  代文  政治 
描述:思想》;作过校点,除校点《全宋文》约四百万字外,还校点过苏辙的《乐城集》;作过资料汇编,有《苏诗汇评》、《苏词汇评》、《苏文汇评》。研究工作也颇杂,先后出版过《杜甫在四川》、《苏轼评传》、《苏洵评传》、《苏辙评传》、《三苏传》、《论西昆体》、《苏轼研究史》(与中、美、日、韩等国多位朋友合着)、《集部要籍概说》、《宋文通论》;还出版过4种论文集:《三苏研究》、《唐宋文学研究》、《北
论蜀中三家注《山谷诗集》
作者:張承鳳  来源:蜀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山谷诗  三家注  作品  注本  黄庭坚  王安石  宋代  别集  史注  近世 
描述:为补佚之诗,史季温注。这样使山谷诗注合为完璧。注山谷诗的三家均是宋代蜀中学者。任渊根据北宋最早流传的《豫章集》重新系年编次并注释,原名《山谷诗集注》。任渊有引言曰:"近世所编《豫章集》,诗凡七百余篇,大抵山谷人馆后所作。山谷尝仿《庄子》,分其诗文为内、外篇.此盖内篇也,晚年精妙之极,具于此矣。然诠次不伦,离合失当。今以事系年,校其篇目,各如本第。其不
“海棠无香”说漫谈
作者:刘玉凯  来源:上海鲁迅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海棠花  鲁迅研究  小说家  中篇小说  不同意  天然  正视人生  王安石  历史家  杜甫 
描述:话的才是小说家。历史家用的是记忆力,小说家用的是想像力。历史家取的是科学态度,要忠实于客观;小说家取的是艺术态度,要忠实于主观。一言以蔽之,小说家也如艺术家,想把天然艺术化,就是要以他的理想与意志去补天然之缺陷。"这里引用的是杨振声的话。接下来是:"他要使海棠有香,鲫鱼少刺。
诗人眼里的春天
作者:康宇翔  来源:小作家选刊(小学生作文选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甫  白居易  春风  春江  图画  桃花  王安石  春雨  贺知章  孔雀 
描述:图画中的春天生机勃勃,歌曲里的春天光彩夺目,那么诗人眼里的春天又是怎样的呢?贺知章的一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出了春风的灵巧,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吟出了春
午睡养生乐
作者:王祖远  来源:祝您健康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午睡  养生  周公  宋代诗人  工作效率  唐代诗人  南宋诗人  白居易  王安石  习惯 
描述:纸屏瓦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宋代诗人蔡确的这首午睡诗,意境幽美,情致高雅,道出了午睡之乐的真谛。
“生花之笔”的秘诀
作者:徐润福  来源:金山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写作能力  作文能力  王安石  习作课  语文素养  典故  同学  口头表达  多听  唐代 
描述:有的同学害怕作文,一上习作课就头疼,总奢望有朝一日得到一枝生花之笔,好从容写作,下笔有神。试问:究竟有没有这样的写作秘诀呢?这还得从生花之笔的典故说起。
古代廉吏拒贿术
作者:李俊主  来源:龙门阵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廉吏  北宋  古代  王安石  政治家  清廉  明代  苏轼  宝贝  行贿 
描述: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深入反腐倡廉的今天,重温一些古代廉吏的拒贿法术,对于我们弘扬为官清廉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推进廉政建设,当不失为一剂良药。
励志苦学善自得师
作者:张大文  来源:美文(下半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知耻  三部曲  墨子  轨迹  王安石  严嵩  河套  艺人  成长  相国 
描述:俗话说,知耻近乎勇。而"勇,志之所以敢也"(《墨子·经上》)。在这里,知耻,勇进,敢为这三部曲,已经成为艺人马伶发奋图强、扬眉吐气的成长轨迹。
我国文化中的“四”
作者:赵静  来源:小读者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元曲四大家  王安石  欧阳修  我国古代  卢照邻  骆宾王  黄庭坚  苏东坡  关汉卿  马致远 
描述:我国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我国北宋文坛四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我国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我国明代江南四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义宾;
名人趣解汉字
作者:马莉  来源: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汉字  王安石  毛泽东  可解  项羽  宋朝  巧解  文字  陶行知  故事 
描述:汉字可解,乃一大妙,为世界任何文字望尘莫及。宋朝王安石的《字说》中即有"波者,水之皮也"之解。而古今一些名人能够临"字"而不乱,留下一个个巧解汉字的故事,读来确实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