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012)
报纸(1579)
会议论文(60)
图书(33)
学位论文(2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398)
地方风物 (192)
地方文献 (75)
才乡教育 (17)
红色文化 (9)
宗教集要 (9)
非遗保护 (7)
文化溯源 (6)
按年份分组
2013(183)
2012(327)
2010(446)
2006(86)
1997(89)
1991(27)
1990(26)
1982(41)
1981(31)
1980(18)
按来源分组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3)
写作(9)
作品与争鸣(3)
钟山(3)
文艺杂志(3)
保定晚报(3)
青少年文学(1)
广东科技报科技文化周刊(1)
教书育人(1)
求是杂志(1)
《苏东坡传》有感
作者:李子璇  来源:少先队小干部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林语堂  中国历史  苏轼  诗词  人物传记  艺术成就  北宋时期  王安石  享受生活 
描述:我看了那么多中国历史人物传记,想写读后感的,就是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了。读完这本书,我对苏东坡这位伟大的人物产生了无限的敬意!苏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在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全才。他生于一个
王安国
作者:魏丕植  来源:黄河之声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安国  宋神宗  王安礼  北宋  士大夫  吕惠卿  江西省  熙宁  东乡县 
描述:王安礼、王雱并称为"临川三王"。其诗文大多已佚,今仅存《王校理集》一卷,另外,《全宋词》收其词三首、《全宋文》收其文两卷,《江西诗征》收其诗五首。事迹见于王安石《王平甫墓志》与《宋史》。
之可知盛唐气象
作者:潘向黎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盛唐气象  岑参  高适  盛唐边塞诗  高岑  唐音癸签  胡应麟  胡震亨  封常清  西征 
描述:岑参与高适齐名,都以边塞诗著称,人称"高岑"。关于两人的异同,前人多有评论。"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明〕胡震亨:《唐音癸签》)"高岑并工起语,岑尤奇峭。"(〔明〕胡应麟《:诗薮》)"高岑迥别,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清〕王士禛:《师友诗传续录》)
《元日》《浪淘沙》
作者:郭学萍  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浪淘沙  王安石  黄河  刘禹锡  南京方言  牵牛织女  老北京  爆竹  习俗  屠苏酒 
描述:熬一宿(xiǔ),大年初一满街走。而老南京的习俗是:初八上灯、十八落灯。有一首琅琅上口的童谣:"娃娃呀,出来玩灯喽,不要你的红,不要你的绿(南京方言"录"的音),只要你几根红蜡烛。"想起这些儿时
相山铀矿三维地质新认识
作者:林子瑜 李子颖 龙期华 张士红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相山火山盆地  铀矿  三维地质 
描述:山火山岩盖层底界面呈现北东向隆坳相间的断块构造格局;(4)提出了"GM线"(重、磁反演界面交线)这一概
江西相山铀矿地球化学研究
作者:严冰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铀矿  地球化学  同位素  成矿时代  地质特征 
描述:江西相山铀矿地球化学研究
常新牡丹亭:《牡丹亭·游园》随感
作者:高青  来源:吉林教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杜丽娘  牡丹亭  牡丹亭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红楼梦  红楼梦  爱情  爱情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  游园  游园  古典戏曲  古典戏曲  死而复生  死而复生  园林  园林 
描述:美、情爱之美和理想之美",最终被它感动,是因为那个青春和美艳的化身,至情与纯情的偶像——杜丽娘。其实,这样的书是可以作为案头书的,常常新,何乐不为?
大型舞剧《牡丹亭》昨晚献演俗剧院
作者:暂无 来源:江海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以舞剧的形式,将这个古老动人的故事带上了南通俗剧院的舞台,为我市千余名观众舞动这一场传承400年的“
王益区八大民生工程让老百姓幸福
作者:暂无 来源:铜川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通讯员李晓军报道:王益区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该区积极实施八大民生工程,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享受更多幸福。 一是城乡居民就业增收工程。加大就业创业培训力度,全年完成技能培训20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00万元以上。城镇新增就业35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
出租车司机王英: “换一辆新车,让乘客乘坐舒适”
作者:卫琳霞  来源:眉山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勾勒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美好蓝图…… 新的宏伟目标和美好蓝图,像一幅新画卷,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和可能。为此,本报记者走进基层,走进一线,走进现场,直击普通百姓奔向小康生活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