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5840)
报纸(27159)
图书(1256)
学位论文(1031)
会议论文(577)
图片(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6126)
地方文献 (5198)
地方风物 (1653)
宗教集要 (890)
红色文化 (685)
非遗保护 (671)
才乡教育 (515)
文化溯源 (125)
首页图片-宗教集要 (3)
首页图片-历史名人 (3)
按年份分组
2010(5166)
2009(3868)
2008(3353)
2006(1905)
1998(1024)
1995(1007)
1989(570)
1987(690)
1958(55)
1954(18)
按来源分组
其它(2087)
音乐出版社(18)
江西人民出版社(16)
上海文艺出版社(16)
文物出版社(5)
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天童禅寺(1)
新文艺出版社(1)
甘肃民族出版社(1)
能源出版社(1)
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
读苏轼《舍铜龟子文》墨迹
作者:吴民先  来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墨迹  东坡全集  报恩寺  《画禅室随笔》  王安石变法  《山谷题跋》  书法艺术风格  “乌台诗案”  舍利 
描述:今夏在北方友人处有幸读到苏轼《舍铜龟子文》墨迹(附图)。此为行书册页,约31cm×25cm,麻纸,用硬毫书写,十一行127字,除个别字外皆清晰可读。
汤显祖研究与“汤学”
作者:王永健  来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历史时期  戏曲家  思想家  评论  声振  《牡丹亭》  作品  文学家  文坛 
描述:来,大致经历了三次高潮。
王安石《字说》散论
作者:陈本源  来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字说》  声训  语源  右文说  形声兼会意 
描述:思想;不少地方继承《说文》传统而又有所突破;在运用“声训”方法释义时,也不乏言之成理之说。
晏殊、欧阳修词与审美直觉
作者:蔡起福  来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审美直觉  欧阳修词  审美意象  晏殊  表现性  苏珊·朗格  艺术直觉  审美主体  深层意蕴  范仲淹 
描述:展开、情感的渗透、意象的孕育等。为了进一步领略晏欧词的艺术魅力,我们有必要去探讨他们是怎样由审美直觉而获得审美经验,从而创造出审美意象的。
《赖古堂集》书后(上)
作者:王迈  来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夷大炮  周亮工  生员  士大夫  评价历史人物  燕赵之风  十二月  潍县  《书影》  明末清初 
描述:周亮工(1612—1672)明末清初篆刻鉴别家.明崇祯进士,授监察御史.仕清后在福建曾镇压抗清军,著有《印人传》、《赖古堂集》等.王迈教授的这篇文章提供了不少有关周亮工早年鲜为人知的史料,这对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周亮工将有所裨益.
《辞源》“三礼”条目疏误例析(之四)
作者:骆伟里  来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礼”  《辞源》  路寝  郑玄注  《周礼》  仪礼  疏误  例析  酒礼  北京大学出版社 
描述:现代科学手段,综合利用文字、音韵、训诂、版本、校勘、考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方能洞悉其真谛。“三礼”诚然难读、难记、难懂,但为了继承这份宝贵历史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我们必须认真地把它读懂读通,切忌望文生义,更不能数典忘祖。
揣摩写作意图应是阅读训练的重点
作者:毛昌宁  来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写作意图  阅读训练  阅读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  爱国思想  思想基础  “呐喊”  辛亥革命  “蓝色的世界”  中心句 
描述:尾,找出中心句和关键句 一篇文章总是围绕一个总目标展开,具有一个总意图,体现这个总意图的中心句往往出现在文章首尾,所谓“开门见山”和“卒章显志”即是文章的一般规律。《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全文结句“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又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道出了作者痛悼烈士、勖勉国民的写作意图。围绕“痛”什么、辛亥革命成功后为何还要“勖”国民等问题,就可切入文章中腹,把握全文内容。“我在青年时候做过许多梦……这不能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这一段《<呐喊>自序》的开头话则是理解全文的钥匙。读了下文作者对个人经历的大段叙述,我们会悟到,这许多“梦”不正是鲁迅先生不断探求着的救国救民的理想么!这种爱国思想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正是《呐喊》创作的思想基础的(由来)么!
《辞源》“三礼”条目疏误例析(之六)
作者:骆伟里  来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辞源》  “三礼”  北京大学出版社  礼记正义  例析  疏误  《周礼  辞书编纂  中华书局  仪礼 
描述:52.[愷乐] (?)(下略。)(?)见“豈乐”。 按:此条义(?)“见‘豈乐’”。“豈”字在第四卷“豆”部,该字有ai、kai两读。“豈乐”之“豈”当读kai,属第二读音。因而,此条义(?)应作“见‘豈2乐’”。“豈”后所漏“2”字当补。从辞书编纂学的角度来看,这叫做参见条目照应不周密。
《辞源》"三礼"条目疏误例析(之八)
作者:骆伟里  来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辞源》  《周礼正义》  疏误  例析  三礼  孙诒让  郑玄注  析言  授职  公牛 
描述:析言之,"享牛"、"求牛"当有所区别。郑
《辞源》"三礼"条目疏误例析(之七)
作者:骆伟里  来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辞源》  《仪礼》  中华书局  《周礼正义》  《周礼》  礼记正义  释义  疏误  郑玄注  北京大学出版社 
描述:60.[方丘] 古代夏至日祭地之坛。《周礼·春官·大司乐》:"夏至日,於泽中之方丘奏之。"疏:"言泽中方丘者,……因下以事地,故於泽中。取方丘者,水钟日泽,不可以水中设祭,故亦取自然之方丘,象地方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