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论西周时期的司法制度
-
作者:周阿红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周时期 司法制度 《周礼》 司法机关 诉讼双方当事人 刑罚的执行 刑讯逼供 奴隶主贵族 死刑 司寇
-
描述:相当完备。重视刑罚镇压作用的奴隶主统治阶级,在适用法律的组织和程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体现了奴隶主阶级统治艺术的日臻成熟。西周司法制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司法权力的归属1.从中央到地方的司法机关西周确立了王权至上的奴隶主阶级专制政体,周天子是奴隶主贵族的总代表,不仅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司法审判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职能,自然也把持在天子手里,天子是全国最高的审判官,最重大的案件都由国王作最后裁决。而大司寇的主要任务是师其所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掌建邦之三典,以佑王刑邦国①,这说明国王具有最高司法大权,大司寇则是辅佐国王行使中央审判权的最高官吏,负责中央的全部司法工作。大司寇的属下官吏称小司寇,负责具体的司法工作。其职责是:考察地方政治、民情,审理案件适用五刑,以五听问案,掌握八议原则等等。士师是司...
-
“王羲之临池学书说”出自曾巩吗?
-
作者:洪淦多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 可靠性 北宋文学 地理环境 张芝 杜撰 士风 临川 辨误 否定句式
-
描述:此说的史实可靠性也是持否定态度的。墨池,址在江西临川城东。文章开头几句介绍了墨池的地理环境,接着说:“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
-
秦穆公“厚币迎蹇叔”之“币”非货币辨
-
作者:陆荣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秦穆公 货币 流通手段 史记 本纪 周礼 礼物 大夫 农产品 作为
-
描述:《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着一件事,“五羖大夫”百里奚向秦穆公推荐了一个“贤”人,名叫蹇叔。而思贤若渴的秦穆公马上便“使人厚币迎蹇叔,以为上大夫。”林剑鸣先生在颇有影响的《秦史稿》中说,这里的“币”,“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秦史稿》第60页)。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
试论包拯的经济改革思想
-
作者:姚兆余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包拯 改革思想 王安石变法 宋仁宗 封建政权 改革主张 宋代 农民 积弱 北宋王朝
-
描述:一包拯生活的年代,正是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局面形成之际,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统治集团中一批开明有识之士,目击时弊,疾呼改革,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改革潮流。包拯也积极投身于这股潮流之中,并针对宋仁宗年间经济领域的种种
-
《唐鉴》及其在历史编纂学上的地位
-
作者:房鑫亮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范祖禹 历史编纂学 编年体 司马光 史书体裁 新变化 纪传体 评论文 史实 王安石变法
-
描述:。范祖禹以编年、史评二体著《唐鉴》,别开生面。宋人认为,提供致治之道,编年体优于纪传。因其详于一国的治乱。但这是通过史实诤谏,难以痛快淋漓。《唐鉴》则以大量评论继于史实之后,具有随时议事的优点,弥补了编年体的不足,颇受时人青睐,对后世亦有较大的影响。
-
“北伐战争”应是多次
-
作者:张鸣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孙中山 北伐战争 辛亥革命 北伐军 北洋军阀 袁世凯 国民革命军 国民政府 国民党 东北易帜
-
描述:幸丧失的再斗争、再争取。因为辛亥革命的结果是袁世凯当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国民党丧失了新建立的政权,孙中山先生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没有能实现。虽然经过“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奋斗,打倒了袁世凯,但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仍然统治着中国,这对于领导辛亥革命、缔造民国、制定临时约法的孙中山先生来说,是难以容忍的。他在对北洋政府采取建议、
-
浅析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思想
-
作者:董伯庸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鸦片战争时期 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者 林则徐 思想内容 广大人民 社会改革 战争结束 黄爵滋 近代历史
-
描述:题的不同和人们认识深度的差
-
“道学”、“理学”称名考辨
-
作者:王茂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道学 宋明理学 名从主人 称名 朱熹 南宋 心学 陆九渊 毛奇龄 周敦颐
-
描述:。各从其
-
试论王安石对吏禄的改革
-
作者:路育松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宋大诏令集》 胥吏 《宋史》 俸禄 贪污受贿 王安石变法 吏人 中央机关 熙宁
-
描述:北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当时的统治危机进行的全面改革,范围很广,措施极多。历来学者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均输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上,论述已颇详备;唯有熙宁三年(1070年)开始推行的“重禄法”,尚未受到普遍重视,鲜有全面专门的论...
-
秦汉三公制度渊源论
-
作者:卜宪群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公制 《周礼》 御史大夫 《左传》 秦汉 儒家学说 西汉后期 太尉 丞相 渊源
-
描述:秦汉三公制度渊源论卜宪群秦汉以降的三公制是较为明确的,但秦汉及以上的三公制度却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班固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把太师、太傅、太保,或司徒、司马、司空视为三公。班固的说法与汉儒的解释基本一致。但是,秦汉人又常把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