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5840)
报纸(27159)
图书(1256)
学位论文(1031)
会议论文(577)
图片(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6126)
地方文献 (5198)
地方风物 (1653)
宗教集要 (890)
红色文化 (685)
非遗保护 (671)
才乡教育 (515)
文化溯源 (125)
首页图片-宗教集要 (3)
首页图片-历史名人 (3)
按年份分组
2010(5166)
2009(3868)
2008(3353)
2006(1905)
1998(1024)
1995(1007)
1989(570)
1987(690)
1958(55)
1954(18)
按来源分组
其它(2087)
音乐出版社(18)
江西人民出版社(16)
上海文艺出版社(16)
文物出版社(5)
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天童禅寺(1)
新文艺出版社(1)
甘肃民族出版社(1)
能源出版社(1)
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
熙宁变法与新旧党争
作者:易中天  来源:国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熙宁变法  宋神宗  司马光  改革  苏轼  国家财政收入  免役法  青苗法  食货志 
描述:朋党之争是文人们最热衷的事情,由最初的"改革之争",演变成了"君子小人之争"。文人们分成两派,相互攻讦,内斗不止。文人们都自命清高,自我标榜是"道德君子",各成一派,各有说辞。从政治观点的不同演变到是非立场的原则问题,今天我掌权了,就要置你于死
千年圣洁
作者:冯伟林  来源:国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敦颐  王安石  太极图说  马丁·路德  中国文化  莲花  文学家  中国思想史  天人合一  哲学家 
描述:一个人,走了千年;一朵花,开了千载。谁能跨越千年而美丽?是周敦颐,人们仰慕千年的莲花君子,人们读了千载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中国思想史上,他的地位如禅宗的慧能,如西方的马丁·路德。老子以5000言而成为道家的鼻祖,周敦颐却以一篇200多字的《太极图说》和一篇
王安石其人不如其文
作者:刘文锋  来源:国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欧阳修  为政  长者  文学家  自卑感  宋神宗  正常  京兆尹  朝廷 
描述:有个姓王名安石的大腕,作为一位改革家,勇气可嘉,作为一位文学家,才华横溢,但人品,实在不怎么的。他在什么都不是的时候,很希望得到欧阳修的青睐。文学青年渴望得到提拔,这种心理,还算是正常的事情。不过,他在《上欧阳永叔书》之二信里写道:"某以不肖,愿趋走于先生长者之门久矣,初以疵贱,不能
“大学士”不是学位
作者:钱国宏  来源:国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学士  翰林学士  学位  中国古代  文渊阁  朝廷  宰相  周礼  出现在  官职 
描述:学士,国子也。
中国的“政府”一词溯源
作者:王敬松  来源:国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宰相  政事堂  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  中书门下  中国  参知政事  含义  皇帝 
描述:"政府"一词现在常用。但关于"政府"一词的含义,至今尚未看见有专文予以说明,无论是关于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如英语GOVERNMENT)。本文拟先对中国的"政府概"念做些初步的探讨。
狸猫换太子受伤的是晏殊
作者:晏建怀  来源:国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太子  晏殊  受伤 
描述: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元代有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清代有小说《七侠五义》,历代传说绵延不绝,故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黄鹤为何一去不复返
作者:蓝颜  来源:国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鹤楼  唐朝  诗人  文化传统 
描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朝诗人崔颢诗句中的黄鹤究竟存在吗?
范纯仁,被父亲范仲淹“遮挡”的名士
作者:王爱军  来源:国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范仲淹  司马光  父亲  王安石  社会影响  个性特点  北宋  太常寺  宋哲宗  皇帝 
描述:科举考试。
治天之下财者莫如法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国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财政政策  富国强兵  社会保障  中国历史  财政收入  国家财政  青苗法  改革  宋神宗 
描述:集中体现,他在嘉祐四年所写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及的“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实际上就在指明,因为国不富兵不强而导致了许多严重后果,提出了富国强兵的主张。
苏东坡的大嘴巴
作者:梵狮子  来源:国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王安石  神宗  欧阳修  湖州  御史台  乌台诗案  讽刺  朝廷  皇帝 
描述:。 当年父子三人自信满满地进京考试,苏东坡靠着杜撰的典故蒙住了文坛领袖欧阳修,事后欧公问起来,他一句潇洒不羁的“想当然耳”迅速征服了京城文人,建立起强大的舆论基础,由此声名鹊起。嘉祐六年(1061),苏东坡中了制科,被授予职务,到陕西凤翔府去上班。这一年苏东坡26岁,前途一片大好,不经意间就隐约流露出少年得志的情绪。 苏东坡所获的是最高等级的制科,全名“方正贤良直言极谏”,有个新同事为了和文坛新秀搞好关系,常称他为“苏贤良”。这本是小事一桩,但是却惹毛了顶头上司陈公弼。老陈把那位同事叫来,呵斥一顿,接着大手一挥,该同事屁股上就挨了板子,这是在打苏东坡的脸。年轻的苏东坡顿时觉得自己很可怜,一代文学奇才,却被这个庸吏恣意凌辱,简直是有辱斯文。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公弼大约也看出了苏东坡是有两把刷子的,江湖传言皇帝很喜欢他,飞黄腾达指日可待,也就慢慢变了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