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儒学案・师说罗汝芳传》人物考辨
-
作者:赵文会 来源: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术史 黄宗羲 明儒学案 宋明理学 考辨 罗汝芳
-
描述:有学者认为《明儒学案?师说罗汝芳传》中邓先生指邓以
-
读书札记(白居易、王安石、黄宗羲、孔尚任、天然痴叟共五则)
-
作者:傅 强 来源: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读书札记(白居易、王安石、黄宗羲、孔尚任、天然痴叟共五则)
-
黄宗羲著作汇考补正──记《黄氏续钞》三种
-
作者:高洪钧 来源: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宗羲著作 黄氏 考补 《登西台恸哭记》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大学图书馆 王安石 哲学研究 黄百家 启蒙主义思想
-
描述:黄宗羲著作汇考补正──记《黄氏续钞》三种高洪钧黄宗羲是我国明末清初的一位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和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著述大师。他一生的著作有多少?各书的存佚情况又是怎样?原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
《聊斋志异》中王士祯评语条辨
-
作者:万隆 来源:蒲松龄研究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聊斋志异》 王士祯 《池北偶谈》 黄宗羲 王氏 《牡丹亭》 《清平山堂话本》 人物形象 《考工记》 柳条边
-
描述:《聊斋志异》中王士祯评语条辨万隆张友鹤先生会校会注会评《聊斋志异》(以下称“三会本”),辑录王士祯评语28条。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新1版《聊斋志异》(以下称“浙本”,共520篇,是目前所收篇目最完备的本子),另有4条王士祯评语为“三会本”所未...
-
叶宪祖和他的剧作
-
作者:郑闰 来源: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宗羲 戏曲家 东林党人 鱼玄机 汤显祖 阉党 民主思想 明末 魏忠贤 杂剧
-
描述:在明末戏曲家中,叶宪祖的名望、才学都很高。著名戏曲家吴炳曾虚心地请叶宪祖对自己的作品提出批评意见。另一戏曲家袁晋(于令)则是叶宪祖的弟子。叶宪祖在明末剧坛上可谓是“一代搴旗手”,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一叶宪祖(1566—1641)字美度,一字相攸,号六桐居士,又号桐柏山人,别署檞园居士,檞园外史,
-
王学流派的演变及其异同
-
作者:钱明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主静 罗汝芳 归寂 王阳明 黄宗羲 百姓日用 圣人之道 道家 明清之际 本体
-
描述:、黄宗羲都有影响。“主事派”以钱德洪、欧阳德等为代表,倾向于王阳明晚年的“事上磨炼”说,且以工夫取代本体,为后来的经世之学奠定基础。五派之中,唯“主事派”与“主敬派”尚能跟上时代步伐。以上的各种现实主义
-
《颜钧集》与明代中后叶的平民儒学
-
作者:陈寒鸣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何心隐 颜钧 泰州学派 泰州学案 《明儒学案》 耿定向 《大学》 平民 黄宗羲 罗汝芳
-
描述:《颜钧集》与明代中后叶的平民儒学陈寒鸣明代中后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加以王阳明心学思潮的激荡,儒学呈露出由庙堂重返民间,由经院之学而向大众化、通俗化方向发展的迹象,以至产生了同官方儒学、经典儒学迥然有别的平民儒学。其突出标志就是王艮...
-
中国古代地租与田赋思想的演进
-
作者:巫宝三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地租 中国古代 《禹贡》 田赋 《周礼》 土地所有者 思想家 黄宗羲 租庸调制 统治者
-
描述:(一)引言封建社会的财富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来源,亦即主要来源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农民的劳动。地租一词,是指土地所有者,凭据土地所有权占有部分农业生产品。田赋,有时称“税”,是国家以土地为对象所课征的财政收入。此外,还有徭役,它是统治者为兴建城廓和宫室等...
-
读《万斯同评传》、《全祖望评传》
-
作者:申屠炉明 来源:史学集刊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万斯同 全祖望 《周礼》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万斯大 王夫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刘申叔遗书》 黄宗羲
-
描述:清初浙东学术主经世致用,以长于史学而有名于世。自黄宗羲以下,有万斯同、全祖望辈继起,薪火相传,蔚为可观。如何以现代学术文化的目光审视、总结该学派思想是一个大课题,而作为个案研究的万斯同、全祖望等近年
-
纯真 自然 正气——对晚明美学思潮的反思
-
作者:潘运告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美学思潮 历史时期 美学思想 汤显祖 黄宗羲 金圣叹 中世纪 公安三袁 王思任 冯梦龙
-
描述:,到明清之际的张岱、黄宗羲、傅山、金圣叹等思想家和文学家,遂掀起了一股具有早期启蒙性质的美学思潮.因此,本文认为,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美学思想进行反思,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艺术如何求变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