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696)
期刊文章(610)
学位论文(17)
图书(12)
会议论文(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254)
地方文献 (41)
红色文化 (13)
地方风物 (10)
非遗保护 (9)
宗教集要 (7)
才乡教育 (5)
按年份分组
2014(206)
2012(95)
2011(140)
2008(97)
2004(22)
2002(15)
2000(12)
1993(13)
1985(12)
1982(17)
按来源分组
经济日报(28)
齐鲁晚报(5)
老人报(2)
三湘都市报(1)
舞蹈论丛(1)
文艺生活(1)
新闻知识(1)
中国建设(1)
风采(1)
收藏家(1)
已随黄鹤去此地空余来燕榭
作者:谢正宜 王倩阳  来源:新闻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晚报记者 谢正宜 实习生 王倩阳 报道 大到江河山川、小到石阶青苔,远至历史人事、近看文人之交――他用开阔大气的视野、细腻真挚的感触、遒劲有力的笔法构建了一个极具魅力、巍然可观的“散文王国”。 黄永玉夸他散文“既结实又有品位”;钱锺书赞他文笔尤佳,“每于刊物中睹大作,病眼为明
王益区破解农村党员作用发挥难问题
作者:暂无 来源:陕西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今年72岁的关培杰,是铜川市王益区塬畔村的一名党员。近日来,他每天早晨6时准时起床,绕着村子散步。散步时,还有一项任务,就是检查村里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村子哪里公共设施破坏了,哪一块堆放有垃圾
王益区“夕阳红党小组”让党员发挥作用
作者:周鹏 吕亚军  来源:当代陕西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听说村上要成立‘夕阳红党小组’,我就去报了名.早上村支书来告诉我,党小组给我安排了个矛盾调处的岗位."党员关培杰一边扫院子一边高兴地说.
专家质疑《牡丹亭》昆味不浓主演史依弘:我们态度很严谨
作者:暂无 来源:潮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近日,北方几家媒体刊出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和张静娴对史依弘、张军主演的昆曲《牡丹亭》提出批评意见的文章后,该剧主演史依弘对艺术家及网友的批评作出了回应。同时,主持人曹可凡在微博发文力挺
沁园春·潮涌东方忆江南·黄鹤续新篇喝火令·冬泳豪情燕黄鹤
作者:暂无 来源:长江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第六届黄鹤楼诗词大赛 作品选登 斯高(江苏) 苍莽坤乾,锁雨抟风,刀横弩张。问鼓雷驰电,来云去雾,沉浮谁主,纷乱何央?地火奔腾,沧涛横卷。寥廓江天飞雪霜。凭谁寄、正杞忧焱焱,郁勃轩昂
建业苦练边路传中伤难愈黄希扬返渝治疗
作者:暂无 来源:大河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内托(下)新发型亮相 建业全家福 主帅维斯雷恩在场边指导 □记者 任磊 文图 本报广州专电 内托把头发染成了黄色,发型的改变,让人误以为是建业来的新的试训外援。黄希扬伤病难愈,已回重庆疗伤。昨天建业的训练,主要以边路为主,维斯雷恩打造建业的进攻体系,边路
航天“老总”的2011□本报记者黄希刘淮宇通讯员刘兰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航天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在圆满完成交会对接“大战”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王礼恒才留意到航天大院里树上的叶子已经全部凋零了。他记得自己去年第一次离开北京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时,航天大院里还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可转眼已到冬季。 2011年,73岁的王礼恒多次辗转于发射场和北京,和发射试验团队里的众多“70后”
老街,老人,笔庄繁华闹市里,寂寥南阳街,黄希林守着最后的
作者:暂无 来源:潇湘晨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杨氏毛笔庄传人黄希林在检查毛笔的质量,是否真正做到“尖、齐、圆、健”的标准。图/记者辜鹏博 招牌面积被挤占,烫金大字也缩成黑底白字,杨氏毛笔庄的际遇,颇能在招牌的变迁上折射出来。 本报记者王欢 长沙报道每天吃过早饭,61岁的黄希林就在南阳街边慢慢踱着步子。经过
报童李纪龙成“小明星”一家长留其手机号欲私下请教
作者:暂无 来源:泰山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李纪龙面对家长的“刁难”应对自如。本报记者王玉摄 本报讯(记者王玉)为了将卖报经验传授给新报童,李纪龙现场演练,接受现场家长考验。面对众多“刁难”,李纪龙乐观不气馁,热情耐心地讲解,赢得了大家的赞许,一家长更是留下其手机号欲私下请教。 “阿姨,您好,我是参加社会实践的小报童,请买份报纸支持我
借老人之言,揭“变法”之弊:读苏轼《唐村人言》
作者:徐康  来源:晚霞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王安石变法  老人  青苗法  人言  贫富不均  宰相  王道  晚年  老庄 
描述:民的措施真的于官有益么?"问话中涉及的青苗钱,即宰相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年)创设的"青苗法"所收之利钱.按王氏"青苗法",当每年青黄不接之际,官府贷钱于民,一般是正月间放贷,夏天(六、七月)连本带息收回;五月间放贷,秋收后连本带息收回.利息以二分计,民间称为"青苗钱"(详见《宋史·食货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