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象山对佛教的辨析与援佛入儒
-
作者:周薇 来源:剑南文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佛教 异端 援佛入儒
-
描述:由这个角度考察的结果是:陆九渊并不排佛,认为佛教不是异端;其心学本体论和工夫论都吸收了禅宗的主要思想,尤其是本体论思想对儒家哲学作出极大的贡献;并比较禅儒两者的思想的异同点,得出了禅儒本质的不同:前者出世超越善恶,后者入世止于至善。
-
陆九渊《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与朱陆学术之争
-
作者:周建刚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荆国王文公祠堂记 王安石 心学政治观 朱陆之争
-
描述:此也构成了朱陆之争的重要环节。《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中所反映的"心学政治观",代表了陆九渊晚年思想的成熟境界。
-
朱陆关于“尊德性与道问学”关系之争
-
作者:吴凯雷 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尊德性 道问学 争辨
-
描述:“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关系是朱熹与陆九渊在教育思想方面的主要争辩之一。此争辨主要集中在道德知识怎样转变为道德品质,这本身即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问题。对今天怎样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
朱陆之争:宋儒经典解释取向的政治蕴涵
-
作者:任剑涛 来源:原道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经典解释 政治效应
-
描述:子原则。两者都试图达到同时兼治人心-社会秩序的效果。在鹅湖之会上,朱陆展示了各自的基本立场,其后各以师承长期延续。王阳明折中朱陆,但仍取孟学立场,经典解读服从于德性感悟。这两种取径,包含了
-
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从董仲舒到陆象山
-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全国新书目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学的进路成为两者的内在结合,以精深的、真正太极化了的道理,来开显活的时间意识体验、艺术体验、生存体验和历史文化体验(其中必含中华与西方的历史文化交往体验),开启出一种有灵性的、时机化的、不离人的实际生活的哲-理。
-
从朱陆异同到朱王异同:以理、性、心、知四个范畴为中心
-
作者:毕游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明理学 范畴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
描述:的“理”都具有双重性特征,既是存在于自然世界的客观之理(实然之理),又是存在于人伦世界的主观之理(应然之理)。其中,客观性是显性的,主观性则是隐性的。这一双重性是“理”范畴的内在矛盾。朱陆之间
-
「朱陆异同争论史」中的保守调和模式-李绂《朱子晚年全论》评析
-
作者:蔡龙九 来源:东吴哲学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子晚年全論》 朱陸異同 朱熹 陸象山 李绂
-
描述:想上「可同」的内容。另方面,除了说明李绂的贡献之外,亦针对《朱子晚年全论》的内容作出评析,点出此书的贡献及其失误之处。
-
《宋知荆门军陆象山上元代醮讲义》碑考述:兼议陆九渊之心学福
-
作者:王法贵 来源:皖西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陆九渊 荆门 荆门 讲义 讲义
-
描述:陆九渊在荆门,"以诗书为政",有著名"讲义"传世。明万历年间,余一龙命人将陆氏"讲义"镌刻成碑,高则巽又撰文记之。碑文教人奉行中道,"保全此心","自求多福",比较系统地昭示了陆氏的心学福祸观,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