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689)
报纸(788)
学位论文(116)
图书(114)
会议论文(6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484)
地方文献 (235)
宗教集要 (19)
文化溯源 (13)
非遗保护 (6)
地方风物 (5)
红色文化 (4)
才乡教育 (2)
按年份分组
2014(386)
2009(261)
2007(252)
2006(206)
2003(128)
1996(111)
1991(68)
1986(80)
1984(56)
1960(6)
按来源分组
其它(227)
艺术百家(38)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9)
文学遗产(28)
中华戏曲(27)
四川戏剧(24)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5)
民俗研究(4)
上海远东出版社(1)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汤显祖普陀山诗考释
作者:谢垂节  来源: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普陀山  诗歌  考释 
描述:经过考释论证,汤显祖所写《潮音洞》等 7首有关普陀山的律绝,当为诗人亲临所作,各诗叙及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景物、佛事,均与当地人文自然景观一一吻合。
汤显祖致力教育的主要原因
作者:黄建荣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政治理想  张居正  罗汝芳  泰州学派  教育  原因 
描述:三是受泰州学派平民教育思想的影响,对传统儒学教育有叛逆倾向。这三个原因促使汤显祖能对教育倾注极大的热情,并在时机合宜之际(如贬官徐闻、任官遂昌)为当地的教育作出实质上的贡献。
汤显祖的“唯情”文学观
作者:左其福  来源: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文学观  唯情  本体性  主体性 
描述:及情感内容与形式规范之关系等诸多理论问题都提出了独到的看法 ,从而构建起了比较完整的文学理念。
汤显祖与前后七子的传承关系
作者:张青  来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前后七子  情感  格调  学古 
描述:汤显祖历来被看作反前后七子的主将,但其大量的诗文作品表明,无论在理论主张还是创作实践上,他都与前后七子存在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具体体现在张扬情感、重格调、借鉴古人古法等三个方面。
论陆九渊汤显祖施政实践及其人文性格
作者:杨安邦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汤显祖  施政实践与思想  人文性格 
描述:陆九渊,汤显祖是宋明时代临川儒者的杰出代表,其施政实践与为政思想,集中概括了他们的政治思想与精神品格,从陆九渊、汤显祖施政中可看出他们的人文性格,这对当代不无价值。
情理兼备 别树一帜——论汤显祖的小品文创作
作者:高琦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小品文创作  散文观 
描述:晚明小品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一种完全独立的自由文体,汤显祖创作了大量的小品文,成为晚明小品创作高潮中的重要作家之一,为古代散文体的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小品文创作是在他的文学主张和艺术情趣的指导下
汤显祖美学思想核心——“情”的浅析
作者:赵静春  来源: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美学思想核心  “情”  “浪漫主义” 
描述:“情”是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汤显祖张扬的“情”有其独特的内涵,并由此独特的美学观出发,生成了其戏曲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对此,应抓住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情”这一独特范畴,加以探究,解读其“情
徐渭与汤显祖戏曲创作之心学比较
作者:徐坤 车录彬  来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徐渭  汤显祖  阳明心学 
描述:徐渭和汤显祖在中国戏曲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处于明代,他们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阳明心学的影响,对内心有着深沉的观照,在剧作中则表现出了求真的文学品格及独特的艺术追求。本文试图从心学角度对二人戏曲
汤显祖戏剧创作的情理矛盾及成因
作者:越红东  来源:江淮论坛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情与理  矛盾冲突  成因 
描述:汤显祖在其哲学意识中形成特有的情理关系,直接影响着其创作思想,在他的剧作中,既有“情”对“理”的冲突撞击,以情抗理、情在理亡,使其作品魅力尽显;又有“理”对“情”的束缚限制,试图融理于情、遂情存理
金瓶梅词话》校读拾零(一)
作者:刘世杰  来源: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金瓶梅词话》  金瓶梅  《说文解字》  校读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语言现象  《闲情赋》  泉州师范学院  值得商榷  《周礼》 
描述:发,同戴本和戴先生的“校记”进行比较,试图说明某些语言现象,以此向戴先生和方家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