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末清初江南闺阁女性《牡丹亭》阅读接受简论
-
作者:王宁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接受 接受 传播 传播 江南 江南
-
描述:之感性和直观的一面。更为重要的,这种阅读同时构成了《牡丹亭》传播的一个重要层面,即《牡丹亭》传播和流布的重要途径。
-
哲思深蕴的记忆“眺望”:对李浩《将军的部队》的阅读印象
-
作者:彭宏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记忆 将军 短篇小说 部队 叙事者 人生经历 生活细节 叙事笔调 军旅小说 鲁迅文学
-
描述:李浩的《将军的部队》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单看题目,难免望文生义,视这篇小说为军旅题材,但在获奖后的一次访谈中,作者却声称:不希望它被定位为单纯的军旅小说,它是一部关注情感的作品。①诚如斯言,小说并未具体塑造传统意义上有血
-
情景浑融 深蕴理致
-
作者:陶文鹏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珠玉词》 晏殊 词人 典雅
-
描述:徊。”此词写怀人。上片说他在小园里对酒听歌,忽然想起去年欢宴的情景,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他同情人分手了。如今景象依旧,她却杳然黄鹤,真不知道几时才能回来。这三句由今思昔,将今昔时空与情景叠印表现,无一怀人词语,却渗透着深沉的怀人情意。笔墨洗练,又从容自如。下片借眼前景物写今日的感伤。“无可”两句说:看着春花凋落,春光易逝,深感无可奈何;又见燕子呢喃归来,好像是曾经相识,更教人情怀难堪。这里所写的花与燕,都是词人亲眼所见的真实景物,同时又有隐喻、象征的意味。古人常以花来比女子,“花落”,也就隐喻佳人的杳然无踪或是已然辞世;“燕归”,既补写出去年欢会时有燕子在场,所以说“似曾相识”,同时也反衬出伊人未归所引起的怀念、伤感之情。可见这两句妙在物我交融,情景混一,亦兴亦比,显隐相...
-
刍议格律诗词的情趣和理趣
-
作者:李玉成 来源:东坡赤壁诗词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格律诗词 理趣 王安石 飞来峰 文艺作品 语言流畅 贺知章 情节 故事 宫词
-
描述: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诗来说明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
-
新型农民理应是知识型的农民
-
作者:晋鹏程 王玉琴 来源: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农村 新型农民 知识化
-
描述:没有农民的知识化就不可能有农业的现代化。因此,培养称职合格的现代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培养知识型农民要强化农村基础教育,办好职业教育;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把扫除文盲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因地制宜,加紧培养有知识、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
教育惩罚理应是教师专业权限的一部分
-
作者:朱樟清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师专业 教育惩罚 权限 老师 “好” 善与恶 体罚 学生
-
描述:前些天,一位老师询问,"体罚"是好还是不好?笔者无法明确回答"好"或"不好",只好说"善与恶只在一念之间"。但他的心里是有答案的,他说:"以前我认为不好,但我要花费比其他老师
-
“为诗章,讲动情肠”——杜丽娘的经典阅读与情感发生关系之解析
-
作者:谢雍君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经典阅读 情感发生 诗经 女性教育 汤显祖 家庭教育 牡丹亭 明清时期 阅读经典
-
描述:一在明清社会里,由于严男女之大防等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女性的生活空间仍然受到极大的限制,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远远不如男性。在这种情势下,对于中上层社会的女性来说,私塾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她们一般的受教育模式。最为常见的情况,就是富贵家庭聘请
-
从理论到实践:论元大都的城市规划与《周礼·考工记》之间的关联
-
作者:马樱滨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大都 城市规划 《周礼·考工记》 古都文化 刘秉忠 元代儒学
-
描述:从理论到实践:论元大都的城市规划与《周礼·考工记》之间的关联
-
从理念到实践:论元大都的城市规划与《周礼·考工记》之间的关联
-
作者:马樱滨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大都 城市规划 《周礼·考工记》 刘秉忠 元代儒学
-
描述:才是最为遵循《周礼·考工记》的城市。为什么此前朝代建立的城池没有如此接近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周礼》的规制,而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的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却做到了呢?其主要设计者刘秉忠是在怎样的时代及学术背景下创造性地将《考工记》中的理想都城变为了现实呢?同时这对其后的中华民族的城市建设又有哪些影响呢?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元大都及元朝一代整个文化氛围的研究,也对其后的北京城市规划和城市文化的认识以及对更完整地认识中国都城制度的发展也有意义。因此本文便试图针对这些问题,从蒙元统治上层汉化过程、元代儒学的学术特征及元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的个人原因等这些角度做一探讨。
-
因事见理 叙议结合:《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之比较
-
作者:蔡生兰 来源:青海教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 叙议结合 比较阅读 游记 王安石 文章 记叙
-
描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两篇游记作品和我们常见的一般游记的写法不同,它们名为游记,实际上并不是记游,而是通过记叙来阐发作者的见解。将两篇文章作比较阅读,既有利于把握两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