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唱一个残梦到黄粱──论《邯郸梦》的饮食和语言
作者:暂无 来源:戏剧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邯郸梦  饮食  语言  晚明戏曲 
描述:唱一个残梦到黄粱──论《邯郸梦》的饮食和语言
王安石绝句的情感内涵与语言特色
作者:赵建梅  来源: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歌  文学研究  中国  绝句  情感  语言 
描述:王安石绝句的情感内涵与语言特色
让虚假的美丽远离语言课堂
作者:朱华东  来源:师道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堂  语言  美丽  虚假  《泊船瓜洲》  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  王安石  学生  教师 
描述:近日,我听了一位教师向学生讲授宋代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这首诗。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想象体会。[第一段]
红楼景物语言绘颦儿
作者:邹光椿  来源:修辞学习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曹雪芹  《牡丹亭》  语言  《红楼梦》  林黛玉  景物  出乎其外  景语  艺术形象  手法 
描述:之情。明代胡应麟则结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4)曹雪芹对于传统手法成竹在胸,《红楼梦》中多层次、多侧面地以景寓情来雕塑作者笔下的第一宠儿──林黛玉,让颦儿与景物语言如影随形似地浮现在读者面前
纯虚词是赏析语言的另一个抓手
作者:李筱俐  来源:语文月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虚词  语言  赏析  抓手  注意力  形容词  王安石  “绿” 
描述:赏析语言应从实词、虚词两项着手,然而,人们常常把注意力放在实词上,尤其是动词、形容词的揣摩上,王安石一句脍炙人口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让人拍案叫绝,可惜忽略了其中的虚词。其实,王诗中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品味问题
作者:李忠敏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引导学生  朗读法  语言  文本  陆九渊  语文教学  乡愁  作者  情感  济南 
描述:宋代大儒陆九渊曾说过:"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其所说的"涵咏工夫"即是对语言的品味。我们都知道文本其实就是语言的艺术,好的文本中的一字、一句都值得我们反复咀嚼,深入品味。在此
陈丹燕:作家应是文字锤炼
作者:暂无 来源:上饶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陈丹燕:作家应是文字锤炼
陈丹燕: 作家应是文字的锤炼
作者:杨竞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陈丹燕: 作家应是文字的锤炼
自然、雕琢与锤炼:古代文论学习札记
作者:江午  来源: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文  论学习  王安石  《与兄平原书》  “自然”  刘熙载  自然美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  审美趣味 
描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绩满眼。’”可见当时之审美趣味。其后,历代许多文论家都标举自然美。如南朝梁钟嵘在其《诗品·序》中慨叹当时文坛“自然英旨,罕值其人”,唐司空图在其诗论《二十四诗品》中专列“自然”一品,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与友人谈及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言道:“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清人的诗话、词话中,对“自然”的标榜更是俯拾即是,如“自然古雅有风神”、“(诗)尤贵自然”、“字句要刻画而自然”、“词以自然为尚……古人名句如‘梅子黄时雨’、‘云破月来花弄影’,不外自然而已”等等。
语文教学中词语锤炼探析
作者:夏湘传  来源:成才之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词语锤炼  王安石  修辞艺术  表达效果  语文教学  成功范例  名句  动词  性格特征  鲁迅 
描述:择的词中选择了“绿”,取得了最好的表达效果,可以说是词语锤炼的成功范例。 词语锤炼的范围极广,很难用几条规则加以概括。下面我就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在词语锤炼中必须注意的方面。 一、词语锤炼,力求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