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昆曲
-
作者:暂无 来源:文化艺术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非物质遗产 昆曲 人类 京剧演员 戏剧结构 《牡丹亭》 《长生殿》 17世纪
-
描述:》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
-
德国音乐 它的古典遗产和近代创作
-
作者:哈里·哥德施密特 来源:人民音乐出版社 年份:1959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音乐史
-
描述:德国音乐 它的古典遗产和近代创作
-
“遗产日”主人该是谁 冯骥才:应是老百姓
-
作者:廖翊 王立武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冯骥才 世界文化遗产 民间文化 生活原生态 文化遗产保护 古村落 民族灵魂 生活方式 中国民间 民间艺术
-
描述:“遗产日”主人该是谁 冯骥才:应是老百姓
-
祖国宝贵医学遗产之一的膏药简介
-
作者:干祖望 来源:中医杂志 年份:195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膏药 医学源流 千金方 沸腾 东夷 周礼 油膏 天官 外科 处方
-
描述:“藜芦膏”等。显系由单纯的一味豕膏,进步到用复杂的软膏制剂了。宋代,太平圣惠方(公元992年)中已有多种膏药处方使用的记录,足证当时已发明了正式的膏
-
剧目·遗产·文化:一出戏的改编与创造
-
作者:王雯 来源:学习月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非物质文化遗产 杜丽娘 青年观 白先勇 青春文化 昆曲艺术 改编 审美主体 汤显祖
-
描述: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后,在中国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2004年4月,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
-
从山野之花唱至胸怀天下——昆曲艺术的情感魅力
-
作者:韩大晗 来源:世界博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感魅力 昆曲艺术 牡丹亭 剧本创作 故事 赵五娘 千字文 爱情 观众 遗产
-
描述:起源于苏州的昆曲原本是民间的低俗娱乐,自文人士大夫加入创作后,昆曲变风变雅,一跃而上庙堂,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为典雅的代表。然而无论是山野俚俗之音,或是对家国破碎、天下不幸的慷慨悲歌,都是
-
爷爷告孙子,为了知情权
-
作者:杨标 来源:老年人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知情权 新晃侗族自治县 吴炳 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原告 李树 委托代理人 继承法 急性胰腺炎
-
描述:父亲因病死亡,做孙子的担心年迈的爷爷承受不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因而没有将噩耗告诉在外走亲戚的爷爷。爷爷回家后,发现儿子已经入土多日,且所留财产全部被孙子用于偿还债务。悲痛欲绝的爷爷以孙子剥夺他的知情权和继承权为由,将孙子告上了法庭。
-
杨诚斋诗特色试探
-
作者:熊大权 来源:江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杨诚斋 江西诗派 吉水 读后 遗产 宋高宗 唐人 王安石 续集 师法自然
-
描述: 杨诚斋(万里,江西吉水人)的诗,在南宋当时以至后世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之为“杨诚斋体”,并与王安石、苏东坡、黄山谷等人的诗体并列。但是,对于这位诗人的评价,自清代以迄今日某些论者都多有贬词,如蒋鸿翮说:“杨诚斋
-
汤显祖与戏曲导演学--一个戏曲导演的看法
-
作者:黄其道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导演学 汤显祖 导演理论 表演艺术 评点本 中国戏曲 戏剧评论 导演艺术 戏曲演员 遗产
-
描述:抒管见。
-
为什么读书
-
作者:胡适 来源:读书文摘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读书 哲学家 解决困难 思想 黄金 王安石 环境 遗产 茅草 大官
-
描述:从前有一位大哲学家做了一篇《读书乐》,说到读书的好处,他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意思就是说,读了书可以做大官,获厚禄,可以不至于住茅草房子,可以娶得年轻的漂亮太太(台下哄笑)。诸位听了笑起来,足见诸位对于这位哲学家所说的话不十分满意。现在我就讲所以要读书的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