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361)
报纸(2130)
图书(240)
学位论文(126)
会议论文(44)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88)
历史名人 (1870)
非遗保护 (13)
宗教集要 (10)
地方风物 (9)
才乡教育 (5)
红色文化 (3)
文化溯源 (3)
按年份分组
2014(627)
2012(615)
2010(520)
2009(478)
2006(218)
2000(87)
1998(73)
1987(49)
1986(60)
按来源分组
其它(237)
上海戏剧(98)
剧影月报(47)
人民音乐(7)
戏曲学报(5)
河南戏剧(4)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
戏剧学刊(1)
长治学院学报(1)
报刊资料选汇(戏曲研究)(1)
音乐史稿(下)
作者:孙星群  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鼓吹乐  《金史》  金朝  九弦琴  教坊  金音  《周礼》  五弦琴  礼仪文化  音乐文化 
描述:音乐史稿(下)
中国历史知识全书 中国古代音乐
作者:张承宗等  来源: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音乐史  中国  古代 
描述:中国历史知识全书 中国古代音乐
踝关节扭伤
作者:王金柱  来源:家庭中医药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踝关节扭伤  推拿按摩  牵张性损伤  内侧韧带  中药治疗  膝关节  活血散  人体下肢  外侧韧带损伤  滑利关节 
描述: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是人体下肢三大负重关节。其中踝关节位置最低,在站立或行走时,几乎承受人体的全部重量,所以临床上发生扭伤的机会较多,大致占全身关节扭伤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根据损伤外力的程度,轻者可使韧带发生单纯性的牵张性损伤或部分撕裂,重者致韧带完全断
读老琐
作者:朱永龄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老子校读  说文解字  柔弱胜刚强  读老    张松如  王安石  五千言  天地  辩证思维 
描述:《老子》五千言,历来版本各异,注家甚众,故断句,释文,歧义存焉。近读张松如周志的《老子校读》(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深感作者将“古今聚讼,迄无定诂”(《校读》第3页)的老义译释得如此信达,实在是功力不凡。
古代诗文的用典
作者:朱安义  来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诗文  典故词  王安石  李商隐  《诗经》  《尚书》  汉文帝  嗟来之食  文心雕龙  辛弃疾 
描述:古代诗文的用典朱安义古人写诗作文往往喜欢援引前人的事迹或摘取古代典籍中的词句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运用典故,简称为用典.刘勰《文心雕龙·事类》说:“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其中的“据事
陆九渊学习和读书
作者:暂无 来源: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经验教训  思想史  气的作用  中国教育  独立思考  学生读书  提出疑问  无志 
描述:陆九渊学习和读书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豫章)人,南宋时期与朱熹齐名的理学家。他认为学习和读书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立志。学习首先必须立志,否则学业难成。“学者须先
纵横比较用“绿”
作者:徐景洲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纵横比较  臧克家  文学史  钱钟书  江南  字词  唐人  东风  古典诗词 
描述:尽管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被誉为炼字的千古佳话,但不以为然者仍不乏其人,远的不说,今人便有大学者钱钟书和大诗人臧克家。钱钟书先生在《宋诗
中日古典戏剧美比较
作者:李大朋  来源: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典戏剧  比较  世界戏剧  观众  日本民族  戏剧艺术  剧场性  花道  汤显祖  近松门左卫门 
描述:供范例而使其
宋代诗坛的新变派
作者:张琦  来源:社科纵横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梅尧臣  苏舜钦  东州逸党  《宋诗选注》  王安石  诗歌流派  《六一诗话》  商业文化  诗风 
描述:宋代诗坛的新变派张琦梅尧臣、欧阳修、苏舜钦三人并称,进而被称之为一个流派,自宋元以来,有一个认识发展过程。欧阳修在庆历四年所写的《水谷夜行寄圣俞子美》诗中首称“苏梅”:“其间苏与梅,二子可畏爱
对于“渐变”的感悟与描绘:晏殊的《浣溪沙》及其他
作者:杨海明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渐变  感悟  晏殊词  浣溪沙  宇宙人生  伤春  自然界  时序  光流  特色 
描述:读晏殊词,有一点不能不重点提出,那就是他对"渐变"的敏锐感悟与精细描绘。这一特色,即是大晏词最具魅力所在。试以他的名篇《浣溪沙》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