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408)
报纸
(147)
会议论文
(3)
学位论文
(2)
图书
(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34)
地方文献
(15)
红色文化
(5)
才乡教育
(4)
地方风物
(1)
文化溯源
(1)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3
(24)
2012
(52)
2011
(71)
2010
(39)
2009
(42)
2008
(19)
2007
(29)
2004
(39)
2003
(17)
1980
(1)
按来源分组
小学语文教学
(7)
语文世界(初中版)
(3)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1)
探索与争鸣
(1)
学习之友
(1)
中医杂志
(1)
优秀作文选评(初中版)
(1)
教育研究与评论
(1)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
河北教育(综合版)
(1)
相关搜索词
危亦林
主体精神
刘绍棠
王昌龄
发现
百科全书
国会
家书
大学图书馆
代词
换种
四书
唐太宗
妇女学
基本方法
和谐发展
培育
发现问题
发现美
初中
折子戏
名句
努力
公安工作
前置
专题教学
基础知识
李觏
教学观念
首页
>
根据【检索词:语文学习】搜索到相关结果
52
条
“研究性
学习
”应是学生的
学习
方式
作者:
石维香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研究性
学习
学习
方式
学生
教育思想
定性
自然主义
思考
新知识
启蒙思想家
儿童
描述:
"研究性
学习
"只有定性为学生的
学习
方式,才会更科学、准确。一、历史的追溯——"研究性
学习
"源于对
学习
方式的思考1."研究性
学习
"作为"舶来品"——它源于对
学习
方式的思考(
1
)"研究性
学习
"从卢梭提出
语文
老师应是德育的旗手:浅谈
语文
学科的德育渗透
作者:
贾跃美
来源:
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
老师德育渗透
旗手
描述:
语文
学科具有渗透德育的有利条件,
语文
老师要高举德育的旗帜,用至理名言说服学生,用伟大的榜样影响学生,.用丰富多彩的活动锻炼学生,创设良好情景陶冶学生,以美育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做一名德育
语文
教学应是学生潜在能力释放之源:对当前
语文
“有效”教学的
作者:
樊春妮
来源: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潜在能力
培养学生
语文
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
语文
学习
释放
思考
教学目标
学与思
描述:
有效的
语文
课堂教学是灵动的,是引发学生心灵的碰撞,使学生潜在能力得到充分释放;是引导学生充分感受
语文
的人文美、意蕴美、音韵美、形体美,从而形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最终上升到乐于欣赏并运用语言文字
中考
语文
文学常识整理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章(初中读写)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常识
中考
语文
整理
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描述:
一、文学常识积累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语文
实践不应是过山车
作者:
金凤
来源:
学周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
综合性
学习
过山车
农村中学
培养学生
语文
教学
课外活动
中学语文教师
接受性
学习
课程资源
创新精神
描述:
时常常出现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充当事不关己的听众的情况。面对费时费事的综合性
学习
,我
语文
老师应是德育的旗手
作者:
贾跃美
来源:
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
老师德育渗透
旗手
描述:
语文
学科具有渗透德育的有利条件,
语文
老师要高举德育的旗帜,用至理名言说服学生,用伟大的榜样影响学生,.用丰富多彩的活动锻炼学生,创设良好情景陶冶学生,以美育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做一名德育
读书三到法
作者:
周广玲
来源:
新湘评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读书法
朱熹
宋人
熟读
有功
学习
运用
陆九渊
涵泳
宋朝
描述:
学习
中经常运用的。
《伤仲永》教学实录及点评
作者:
程翔
李天英
来源:
语文建设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学生参与
同学
文言文
教学方式
学习
老师
解决问题
普通人
注释
描述:
”,并在正中间画了一个四台的阶梯图。) 师:好,看完的请举手。 (生全部举手。) 师:看完第一遍,看懂的、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事的同学请举手。 (没人举手。) 师:大家互相看看。有没有举手的?没有。这说明只看《伤仲永》的正文,看第一遍,没有看懂。这很正常,要知道像这种文言文,看第一遍,只看正文,是看不懂的。下面就要看第二遍,看第二遍的时候要看注释,请拿起笔来,一边看,一边用笔圈点勾画—下。 (生继续看。) (师板书,在第一个台阶下面写“读第一遍”,上面写“读不懂”,在第二个台阶下写“第二遍”。) (10分钟以后生全看完。) 师:看了第二遍之后,感觉到基本上看明白是怎么回事,能够两三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的,请举手。
“为学应是一片欢喜境界”
作者:
柳延延
来源:
杂文选刊(下旬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境界
高等教育
电视节目
教育问题
择校
普林斯顿
学习
兴趣
中国
接受
描述:
”能够择到外国去,显然不是一般人可为,大多数没钱、没权送子女出国的家长只能望洋兴叹了,它表明今天从上到下对中国教育的失望。 怎么解决这个难题,我一介书生不敢奢谈,它太过复杂,是个系统工程。我这里想谈的是一个让我无法释怀的问题,看来也无望解决。读者诸君,你们发现没有,今天中国反映现代人生活的电视剧中凡有儿童的画面,都是在做作业。家长看到放学回家的孩子,说的话都是:“快去做作业。”虽然大多数电视剧粗制滥造,在对这一现象的表现上却直面了现实。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业无可厚非,可孩子不是机器,而是需要加倍呵护的小人儿。“加倍呵护”也主要不是好吃好穿,汽车接送。我曾读到过一篇文章,说的是清儒陈澧在《东塾读书记》里对“加倍呵护”的点评:“教小儿,亦当使其常有喜悦意。不然,彼不好学矣。”同时还必须“早放学,使得嬉戏”。
品出古诗的意境
作者:
高云霞
来源:
新语文学习(小学中年级)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诗
王安石变法
诗语言
社会背景
梅花
准确理解
障碍
学习
精练
思想感情
描述:
境,必须准确理解字词句的含义。古诗的意境,往往是由表现力强的词语构设的。因此抓住这类词语,分析、理解其所蕴涵的意义,就能进入诗的意境,打开诗人情感的大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为人所称道,为什么?如果换用其他词,有没有“绿”字那么形象、生动?一个“绿”字,让人似乎看到一阵春风刚过,随即出现一片翠绿,整个大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从中折射出诗人思念春光旖旎的江南,急欲回乡的心情。此类例子很多,如“月出惊山鸟”的“惊”,“僧敲月下门”的“敲”等,不胜枚举。由此发现,富于表现力的词语大多数是动词。因此在鉴赏时应多注意动词。优秀的古诗中一般有脍炙人口的名句,这些名句往往是理解全诗内容的关键。 三、想象补白 诗歌的思路具有跳跃性的特点,这给理解诗意和体会意境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