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先秦声教文化与六诗之教
-
作者:徐丽鹃 赵苗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声教 六诗 巫瞽 周礼
-
描述:色彩,使其与政治、伦理、道德观念融为一体。随着口传媒介的衰落,以及大司乐的乐教逐渐转向大司徒为主导的德教后,六诗只能言义而不知声,“六义”说代之成为后世政治诗学的经典阐述。
-
段玉裁的周礼学---以<<说文解字注>>为范畴
-
作者:赖慧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段玉裁 三礼 周礼
-
描述:
第四章《說文》段注引《周禮》鄭注部分(包含先鄭、後鄭、杜子春之注)
以上二章是全文之重心所在。
首先將《說文解字》9353字中,段注引《周禮》之文抽出,再依段注引《周禮》原文及引《周禮》鄭注分成二章。此二章是同又分三節探討:第一節名物編,第二節制度編,第三節儀節編。每一節就《說文解字》段注引《周禮》及鄭注部分,逐條列出,並加案語,或說明出處、或補充說明字義、或引《儀禮》及《禮記》之文說禮制、或引用前人的考釋、或引清學者對禮的詮釋以作比較說明、或某字於三禮中有幾種義項者,分別以(一)、(二)……標明之、或說明異文、或說明借用情形。若段注說明已詳,則不另立案語。
第五章結論
此章採統計的方式,就段注引《周禮》及鄭注《周禮》之文以說字者,其引《周禮》文、先鄭注、杜子春注、後鄭注、正先鄭注、正後鄭注、正杜子春注等共若干條,藉以說明段氏《周禮》研究。
-
孔子诗教的历史渊源:试探周代礼官制度中的诗教
-
作者:吴昌政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三百 诗教 乐教 孔子 周礼 礼官 德 赋诗
-
描述:度以及詩三百的流傳途徑息息相關。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作為對孔子詩教之歷史淵源的考察,也可以視為對中國詩教探本溯源的嘗試。
本文所稱的「詩教」,指的是古代以詩三百的相關篇章作為教本的教學活動。本文探究的焦點,包括了周代詩教得以成立的基礎、背景,以及它實施的情況、應用的功能,與具備的內涵特質。我們發現,詩文本的性質、詩文本的流傳途徑、詩文本的應用功能,是掌握詩教問題的重要線索,而本文的論述也圍繞著這三條彼此交縱的思路進行。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本文從周代禮官制度的相關文獻記載切入,針對「孔子詩教的歷史淵源」這個論題,提出如下的初步結論:
(一) 詩三百是禮樂文明的產物,其內容關乎政教文化,是周代詩教的基礎。
(二) 周代詩教主要由禮官負責,其授受途徑有二──樂官詩教與國子詩教。
(三) 周代樂官詩教以服務典禮儀式的奏樂歌詩為主,樂「德」乃其核心精神。
(四) 周代國子詩教以「導廣顯德,以耀明其志」為綱領,意在培養貴族君子。
(五) 春秋時代「賦詩」、「引詩」的活動體現了周代詩教的功能與內涵特質。
-
梅兰竹菊的文化意蕴
-
作者:滕延秋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初三年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梅兰竹菊 文化意蕴 君子人格 中国文化史 郑板桥 梅花 陶渊明 传统文化 王安石 菊花
-
描述:子有关的诗文不绝于篇籍。自古而来华夏士人吟诗作赋,挥毫泼墨,便是借着梅兰竹菊的幽香雅致、冰清玉洁表现自己的独立精神,"琴棋书画养心,梅兰竹菊寄情",抒发自己对于君子人格的向往。
-
山刺果-——散文徐春法
-
作者:暂无 来源:慈溪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山刺果-——散文徐春法
-
山刺果-——散文 徐春法
-
作者:暂无 来源:慈溪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山刺果-——散文 徐春法
-
桃符的传说
-
作者:暂无 来源:小学生作文(低年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桃符 传说 《元日》 王安石 诗
-
描述:宋代的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疃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关于诗中的“桃”和“符”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呢。
-
古诗词中“月”的意蕴归类
-
作者:蔡丽平 来源:写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诗词 王昌龄 归类 孟浩然 李白 意象 王安石 月亮 情感 苏轼
-
描述:为今用,加深对"月"的意蕴的把握。古
-
周礼 一
-
作者:暂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
描述:周礼 一
-
王安石《诗经新义》研究
-
作者:廖育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诗经新义 宋代经学
-
描述:010年,海峽兩岸相關王安石研究的單篇論文有三千多篇,博、碩士論文有六十多篇。而真正以王安石經學著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博、碩士論文海峽兩岸計有六本,而且都聚集在近十年(2005年以來)。 王安石經學著作在明初已全部亡佚,目前可見的只有清代所輯的《周官新義》一部輯佚書。王安石參與的宋代熙寧變法所著的《三經新義》,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周官新義》,內容鋪陳改革宋代吏治與經濟的藍圖,受到撻伐最深,王安石將他當作政治實踐的計畫書,最具有宋代精神,卻是偏離上古三代精神較遠。至於《尚書新義》則是規範帝王修身和治國的政治之書。 而王安石的《詩經新義》則不同,內容平易近人,其闡發儒家精神與禮儀規範,對於人倫與禮儀、人性與人為制度的推敲拿捏,在遵守禮樂之外,還有更多人文精神的體會。而王安石和《詩》的淵源其實頗深,從案頭書到科舉必讀經典,都可以看到王安石對於《詩》的重視。透過研究王安石的《詩經新義》,可以看到王安石學術思想理念的初衷─儒家經典理念和人倫禮儀思想;除了他對原始儒家、三代聖王賢人精神的繼承,還可以看到王安石對於人生倫理的規劃,這正是本文以王安石《詩經新義》為研究對象的重要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