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1623)
报纸
(181)
学位论文
(90)
图书
(32)
会议论文
(2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829)
地方文献
(84)
才乡教育
(16)
地方风物
(11)
红色文化
(5)
宗教集要
(3)
非遗保护
(1)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
(186)
2013
(104)
2011
(146)
2008
(101)
2007
(93)
2006
(84)
2001
(52)
1999
(56)
1996
(45)
1995
(34)
按来源分组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10)
语文学刊
(8)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
东岳论丛
(5)
安康学院学报
(3)
文学界(理论版)
(2)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
渭南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1)
科技经济市场
(1)
相关搜索词
和凝
中国
欧阳修
创作范式
及时行乐
晏殊
主体介入性
冯延巳
《蝶恋花》
诗
北宋
厚重感
典丽圆融
共同特征
《虞美人》
内容
文学评论
风流藴藉
理性
女伴
咏物词
《破阵子》
士大夫
《晏殊
《踏莎行》
内涵
词
文学研究
夕阳意象
首页
>
根据【检索词:论晏殊的词学观】搜索到相关结果
45
条
晏
殊
年谱补证
作者:
薛玉坤
来源: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
殊
《玉海》
《宋会要辑稿》
《续资治通鉴长编》
年谱
翰林学士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至和元年
秘书省
起居舍人
描述:
晏
殊
年谱补证薛玉坤夏承焘先生撰《二
晏
年谱》,于二
晏
行履搜罗该洽,考辩精详,钟陵先生又作《
晏
殊
年谱缀补》(载于《文教资料》1991、3),
晏
殊
生平中晦而不明者遂彰显得宜。然世无完璧,笔者在读书过程中
柳、
晏
情
词
论析
作者:
李淑珍
来源:
绥化师专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主人公
晏
几道
柳永
柳
词
情
词
论析
满江红
木兰花
《虞美人》
表现手法
描述:
柳、
晏
情
词
论析
新发现的
晏
殊
散文《义方记》
作者:
涂木水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发现
晏
殊
散文
欧阳修
《论语》
《礼记》
周敦颐
元献
全宋文
江西省
描述:
新发现的
晏
殊
散文《义方记》
款款深情小山
词
--谈
晏
几道的《小山
词
》
作者:
姬建敏
来源:
开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款款深情小山
词
--谈
晏
几道的《小山
词
》
情到痴处人孤独──小
晏
词
境探微
作者:
李春丽
来源:
阴山学刊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
几道
词
境
描述:
晏
几道的
词
,倾注了词人全部真纯的感情,并融入昔盛今衰的身世,于凄凉、伤感、孤独的
词
境中蕴含着人性之美和身世之慨,从而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
跨越时空的不解情结———二
晏
词
“痴情”、“惆怅”意绪论
作者:
黄南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二
晏
词
晏
几道
晏
殊
自然现象
《小山
词
》
黄庭坚
艺术创作
意绪
解情
《珠玉
词
》
描述:
跨越时空的不解情结———二
晏
词
“痴情”、“惆怅”意绪论□黄南以令
词
为主要代表的宋初文学,是
词
史的一个辉煌时期,二
晏
词
独占其鳌头。
晏
殊
以“宰相词人”的雅隽与欧阳修同有“翔双鹄于交衢,驭二龙于天路
论苏轼的文艺
观
作者:
苏利生
来源:
大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拭
苏轼
“身与竹化”
文学作品
文艺
观
社会功能
有为而作
文艺理论
王安石
画竹
描述:
样榜。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具有成熟的进步的文艺
观
,为后代的文化理论家提供了借鉴。
陆九渊其人其
学
作者:
段金福
来源:
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陆九渊其人其
学
汤显祖佚
词
二首及其他
作者:
王永健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佚
词
佚
词
李至清的友谊
李至清的友谊
陆辂重修玉茗堂
陆辂重修玉茗堂
马骏声评《牡丹亭》
马骏声评《牡丹亭》
描述:
首次披露了汤显祖的两首佚
词
;考证了汤显祖与奇人李至清的友谊,以及清代常熟人陆辂重修玉■堂的一些事迹;评介了南社著名诗人马骏声对《牡丹亭》的不同凡响之见。
论王安石咏史
词
作者:
蒋克己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咏史
词
特色
描述:
王安石咏史
词
多借古喻今,谴责北宋统治者,并追根探源,总结教训。而其他词人之作多单纯地咏史,或空叹兴亡,不触动现实。因而王安石扩大了
词
的题材,打破了诗词分工论,突破了
词
为艳科的蕃篱,恢复了
词
的本来面目。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