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周礼》郑注训诂研究
作者:郭常娟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郑注  校勘  训诂术语  因声求义 
描述:古代社会礼俗的重要资料,对后世训诂研究有深 远影响,后代学人对郑玄的训释之学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郑玄注的《周礼》是东汉《周礼》研 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汉代《周礼》各家注释的一次全面总结。清末孙诒让撰
《诗经》名物训诂史述略
作者:余家骥  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经  名物训诂  鸟兽  尔雅  王安石  清代学者  四库全书总目  地理  礼制  朱熹 
描述:作里,都包含着大量
“公平责任”原则应是独立的归责原则
作者:蒋颂平  来源:人民司法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归责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  公平责任原则  民事责任  行为人  民法理论  民法通则  法律  双方当事人  基本原则 
描述:在民法理论上,提及民事责任,一般有三种归责原则。一是过错责任原则。即行为人必须在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及其所致损害确有过错,才能令其承担民事责任。二是无过错责任原则。即行为人在主观上虽没有过错,但在法律
改革的根本原则应是民本位原则
作者:暂无 来源:新财经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企业  政府规制改革  审批制度  规制政策  职能  改革  世贸规则  公民基本权利  民本位  根据 
描述:改革审批制度的目的是促进政府规制职能的转变和保障企业和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改革审批制度需要明确政府规制改革的总体框架。中央政府应当根据世贸规则的要求,对政府规制职能的转变和规制政策的调整有一个全面改革计划。
焦竑《易筌》对吴澄易学的沿革及其学术史意义
作者:吴正岚  来源:周易研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易筌》  吴澄  汉易  宋易  象例  训诂 
描述:从宋代恢复古易的学风中获得了启迪。
说服的原则及其技巧运用
作者:夏中华  来源:修辞学习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技巧运用  水仙花  言语活动  刘绍棠  辅导员  确凿事实  说服者  “服”  民间俗语  真挚的情感 
描述:教、权势的压力都很难使说服奏效。最好的办法就是针对具体问题,多陈述事实,以事实结合切身体验去阐明事理。只有在摆出令人信服的确凿事实的基础
金钱应是“原则的奴隶”
作者:张长友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金钱应是“原则的奴隶”
《周礼》郑注探源训诂研究
作者:裴欢欢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探源訓詁  同源詞  語詞理據 
描述:語言材料,運用繋聯同源、追溯詞源、解釋名源的方法,對《周禮》鄭注中的探源訓詁展開研究。本文爬梳分析了《周禮》鄭注中探源訓詁的條例,總結出了鄭玄探源訓詁的體例和方法。根據語詞的音義關係,將其理據關係歸納為九種類型,並擇取典型例釋予以疏證,探求語詞來源,分析造詞理據。通過對鄭玄探源訓詁條例的研析,論文又探討了詞源研究的材料和方法。全文主要由以下四個部分構成:第一章緒論,簡要介紹禮的淵源、三禮的形成以及鄭玄與《周禮》;綜述評論鄭玄及其《三禮注》的研究現狀;說明本文的研究意義與研究方法。第二章,簡述詞源研究的歷史;介紹鄭玄探源訓詁的學術背景,其中包括前人對音義關係的探討、依據音義關係而展開的名源與詞源探索以及鄭玄在此背景下形成的探源觀念;總結鄭玄探源訓詁的表現方式、訓詁體例和訓詁術語。第三章,對語詞理據做出理論性的分析;爬梳《周禮》鄭注中的探源訓詁材料,將其分爲時間處所、數量功用、性質特徵、工具方式、對象結果、因果目的、類比共性、行為職掌、禮俗觀念九種理據類型,對典型條釋加以疏證,解釋語詞理據。第四章,從鄭玄的探源訓詁看詞源研究的材料和方法,將其概括为聲訓探源、諧聲系統、因聲求義的訓詁材料和異文材料。論文期望為漢語詞源研究積累一些實證材料,為揭示詞義蘊含、語詞理據提供支持,希望材料歸納和理論方法的探索,對以後的詞源研究能有助益。
简论郑玄在训诂学上的成就
作者:唐文  来源: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郑玄注  训诂学  诗经  许慎  《周礼  词义  虚词  语法观念  仪礼  礼记 
描述:固、许慎、郑玄等辈,都是彪炳千古的人物,他们的著作,也是足以流传千古的不刊之典籍。作为整个社会文化事业的一个门类,语言学中的训诂一门,它在汉代的发展成就,也是斐然可观的。要弄清楚这个问题的发生、发展
礼仪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作者:王冬梅  来源:历史教学问题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礼仪教育  素质教育  孔子  中国  体系  示范  原则  圣人  周礼  上下 
描述:故“礼之名,起于事神。”后来礼被视为圣人示范传授的使上下尊卑有序的行为原则。孔子日:“言而有履,礼也;行而可乐,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