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03)
报纸(145)
学位论文(17)
会议论文(6)
图书(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32)
地方文献 (123)
宗教集要 (8)
才乡教育 (5)
红色文化 (3)
地方风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4(49)
2013(24)
2012(47)
2010(38)
2009(46)
2008(22)
2005(15)
2004(13)
1997(7)
1982(5)
按来源分组
扬子晚报(6)
青年报(4)
剧影月报(3)
京华时报(3)
北京青年报(3)
都市女报(1)
兰州日报(1)
法制晚报(1)
民族艺术研究(1)
北京晚报(1)
陆九渊的读书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高红菊  来源:安康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读书  现实意义 
描述:陆九渊是南宋时期与朱熹齐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是"学做人",读书的前提是要立志,读书过程中要采取优游涵泳、与人切磋、大胆质疑、熟读精思的方法,遵循循序渐进、化繁为简的原则,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有借鉴意义。
汤显祖的“至情
作者:周媛媛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至情  “至情  戏剧《牡丹亭》  戏剧《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描述:映出汤显祖人性的觉醒和对生命的探索和思考。
重温党的学习□王英
作者:系市委党校副教授  来源:铁岭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中央关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部署言犹在耳,习近平同志又撰文提出“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的新的希望(见2011年9月5日《学习时报》),并对为什么要读历史的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和明确回答。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擅长学习的政党,新形势下,必须更加重视学习。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事业的多元发展,当今社会出现
试论王安石的应用型人材
作者:卢贵灵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人才决定论“八字方针” 
描述:才培养具有突出的贡献。本文就王安石提出的培养人材的八字方针,对他的应用型人材做一浅析。
国家精品舞台艺术进南充《牡丹亭》大剧院连三场
作者:暂无 来源:南充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 李奎 实习生 张景轩)国家精品舞台艺术进南充,南充好戏连台。大型歌舞剧《牡丹亭》9月12日至14日将在南充大剧院连三场。昨(23)日,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播影视体育局举行新闻发布会称
山水亭台昆曲悠悠园林版《牡丹亭》满百场
作者:任珑  来源:解放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实景园林版昆曲《牡丹亭》。 桨声灯影里,山水亭台间,但见绿荫红妆,琴箫合鸣……22日晚,上海市郊古镇朱家角课植园迎来了实景园林版昆曲《牡丹亭》的第100场演出。 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相关报道:园林版&《牡丹亭》今年将举行世界巡演(刊第2版)
2012版《牡丹亭》主演史依弘说:没争议我它干吗?
作者:暂无 来源:珠海特区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由史依弘、张军主演的2012版《牡丹亭》在上海连三天,不少戏迷写长文商榷,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和张静娴更是直言“草率了”。 据悉,2012版《牡丹亭》主创人员很多来自台湾国光剧团,全透明
史依弘就《2012牡丹亭》接受晨报记者专访“没有争议,我
作者:邱俪华 张佳琪  来源:新闻晨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晨报记者 邱俪华 《2012牡丹亭》“火”了。晨报昨日刊登的蔡正仁张静娴两位艺术家的严厉批评以及连日来观众的强烈争议,令主演史依弘有话要说。昨天下午,史依弘接受了晨报记者专访,她的回应
青春版《牡丹亭》盛后昆曲在苏州的现状调查
作者:金约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昆曲  昆曲  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调查  调查  现状  现状  苏州  苏州  2001年  2001年 
描述:自2001年5月侣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始,昆曲受到各级有识之士的重视。而自2004—2005年“青春版《牡丹亭》现象”出现,昆曲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中西文化互下的《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作者:李欢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西文化比较 
描述:其共性文化特征。基于此,多年来学界就《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比较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从整体看,既往的同类课题研究大多着眼于从多个视角探讨杜丽娘与朱丽叶形象的异同及原因,但在中西文化背景下全面比较两部作品在文化思想、主要人物形象、艺术审美、表演欣赏等角度的异同,并从辨异入手促进文化对话交流进而唤醒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豪感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化、系统化。而本文的写作,拟将这两部作品纳入中西文化的视野中互相关照,避免单一的文本解读,力求全面展现两部戏剧作品在主题结构、人物形象、宗教哲学、戏剧审美形式方面的异同。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探讨两部剧作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异同。其中以杜丽娘与朱丽叶的比较为重点,揭示她们性格、爱情的文化特质;兼顾柳梦梅与罗密欧、杜宝与卡普莱特、陈最良与神父的形象比较。第二章辨析两部剧作所体现的主题思想。从宗教哲学入手,进而探求中西生死观及“梦意识”对两位作家创作剧本的影响。第三章深入分析两部作品的美学观念,得出两部作品美学形态殊途同归、审美欣赏具有中西差异以及表现形态各擅胜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