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5)
报纸(109)
学位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77)
地方文献 (41)
非遗保护 (4)
宗教集要 (3)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40)
2013(10)
2012(19)
2009(19)
2006(10)
2001(2)
1996(2)
1987(3)
1986(3)
1955(1)
按来源分组
派出所工作(1)
文史哲(1)
武汉晚报(1)
新作文(初中版)(1)
史学史研究(1)
读书杂志(1)
山西青年(1)
泰州晚报(1)
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装饰(1)
从陈崇《随隐漫录》的校勘谈到乾隆皇帝修《四库全书》
作者:孔凡礼  来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四库全书  乾隆皇帝  文渊阁  异文  四库馆臣  永乐大典  商务印书馆  中华书局  铅印本  蛮夷 
描述:。2007年春天,中华书局委托我点校整理宋陈崇的《随隐漫录》。该书的常见本是负有盛名的上海涵芬楼铅印本(以下简称涵本),就用作底本。涵本依据的是《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就藏有台湾影印的渊本。用影印渊本和涵
汤显祖的“七免”:――读汤显祖的《诀语七首》
作者:杨友祥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汤显祖诗文集》卷十六中有一篇题为《诀语七首》的诗。诗中,汤显祖吹响了破除丧葬陋俗的号角。简要地说,汤翁的丧葬观是摈弃繁文缛礼,节俭办丧事,具体说来就是要后辈做到“七免”。 一是免代哭
《寿保元》中治疗消渴经验
作者:赵海  来源:光明中医杂志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寿保元  龚廷贤@  消渴 
描述:说明。
学为师,文为国华:小议晏殊之文
作者:唐红卫 阳海燕  来源: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晏殊  骈文  骈文  古文  古文 
描述:作为北宋前期政坛、文坛的领袖人物之一,晏殊之诗、文、词在当时均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大的影响;然而后世的研究往往集中于词而忽略了诗、文。晏殊之文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学习李商隐习声律,饰歌颂的骈文;后期则通过探究经诰,称量百家,转而学习韩柳的古文。他的这一转变,其实既是个人的追求,也是时代的影响。
张庆黎与成都军区和国航西南分公司领导座谈——李明讲话 董
作者:高玉洁  来源:西藏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张庆黎与成都军区和国航西南分公司领导座谈——李明讲话 董
博牛奶”助伊利前三季度保持行业领先 营养舒化奶国庆
作者:暂无 来源:天天新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2010年上海世博会还未召开,“博经济”的强烈势头已经逐步显现。从10月30日伊利发布的09年三季度业绩报告中可以看出,作为中国乳业中一家先后牵手奥运会和世博会的乳品企业之一,伊利今年前三季度
百年老矿更换当家人-硕士研究生吴忠走马上任水口山总经理
作者:暂无 来源:当代商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周献林等参加大会。会议由周献林同志主持。 会上,宣读了省国资委任命文件,文件任命吴忠为
功业永存 精神财富不朽:沉痛悼念老前辈老领导王益同志
作者:陆本瑞  来源:出版史料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同志  王益  精神财富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领导  出版界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描述:同志是功在历史的人。他一生做出版,对书刊出版、印刷、发行等各个领域都广闻博识,深谙此道。其业务之精通,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广,在当今的同辈人中恐难有望其项背的。王益同志长期在出版领导岗位上肩负重任,坚持不懈地进行开拓性工作,为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创建、振兴、改革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益同志是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笃厚睿智的老人。他一身正气,光明磊落。他厚德为人,淡泊处世。他对人谦和,豁达自如。他的献身精神、高尚品格和道德风范,历来受到大家的尊重和敬仰。我对王益同志一直以长辈待之,以师礼尊之。在已经逝去的悠悠岁月里,我们挥不去对王益同志的深深眷念。在我和王益同志多年共事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王益同志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1983年4月,我随王益同志到大西北调查,他不顾年事已高,旅途劳顿,一到地方,不分昼...
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从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看
作者:赵渭绒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理论  戏剧理论  汤显祖  汤显祖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虚实手法  虚实手法  情论  情论 
描述: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堪称世界戏剧文坛的双子星座,他们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戏剧作品.他们生活年代的相近且都逝世于公元1616年,这种巧合进而激发了学者的研究热情.然而两者的可比性并非由于以上原因,而是因为其创作在题材的借用、对情的彰显及其虚实手法的运用三方面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