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中国经学与中国文化
作者:朱维铮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  中国经学  经学史  王安石变法  周予同  汉武帝  董仲舒  公孙弘  儒学  封建王朝 
描述:各的现象。这在国内学术界同样存在。因此,目前讨论中国经学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关系时,在若干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上寻求共同语言,依我看是消除隔阂、求同存异的必要前提。
《容斋随笔》训诂摭拾
作者:于平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容斋随笔》  方言俗语  训诂  王安石  笔记体  “之”  董仲舒  “变”  吕氏春秋  学术价值 
描述:倾注心血地去完成一部笔记体著作。这些著作或记录历史琐闻,讲解典章制度;或考据辨证经书章句文字,其间汇集了大量重要的训诂资料。后世学者多所取资。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就是这样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笔记体著作。
古人座向尊卑浅说
作者:吴桂就  来源:学术论坛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尊卑观  董仲舒  统治阶级  士大夫  曹操  礼节  袁绍  孟子  诸侯 
描述:》:“凡在左右通贵之人,
传统财政思想对税收的负面影响
作者:吴春山  来源:税收与社会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财政思想  负面影响  税收工作  我国税收  王安石变法  财税工作  国家收入  董仲舒  大革命时期  理财者 
描述:传统财政思想对税收的负面影响
历史难点精解(一)
作者:陈伟国  来源:中学文科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民族关系  中央集权  经济文化交流  战国时期  科举制度  封建统治  民族融合  董仲舒  江南经济 
描述:际上是经济基础的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百家争鸣这一局面在秦朝结束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政治的统一要求思想统一.
王安石的义利观与儒家思想传统
作者:关履权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义利观  先秦儒家  先王之道  孔子  反对派  司马光  董仲舒  儒家思想  义与利 
描述:有不示警者乎?”②反对派之首的司马光则引孔子的话来攻击王安石:“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樊须请学稼,孔子犹鄙之,以为不知礼义,况讲商
《法言》仿《齐论语》辨
作者:束景南  来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齐论》  《法言》  《齐论语》  《鲁论》  扬雄  《论语》  今古文经学  初学记  桓谭  董仲舒 
描述:学派。其实扬雄并非经师,而是所谓“通人”,博通诸子之说,融会今古文经学,上承淮南子、司马迁兼采百家的传统,下开桓谭、王充述而有作的风气。扬雄经说非独有取于古文经学,他作《法言》即仿今文《论语》。汉时《论语》有三:《齐论》、《鲁论》、《古论》,《齐论》与《鲁论》为今《论语》。按《法言·吾子》云:“问郑、卫之似,曰:聪听。……或问:交五声十二律也,或雅或郑,何也?曰:中正则雅,多哇则郑。请问本,曰:黄钟以生之,中正以平之,确乎郑卫不能入也。”《礼记·乐记》孔《疏》引《异义》云:
李贽对历史人物的价值认识
作者:邓鸿光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评价历史人物  司马氏  李贽  张居正  中国封建社会  君臣关系  王安石  封建纲常  价值认识  董仲舒 
描述:、《续藏书》里,对战国至元的八百名历史人物,以及神宗以前明代的四百名人物进行了品评.他宣称要颠倒千万世之是非,以予李卓吾一人之是非为标准,去重新评价历史人物.李贽到底是以一种什么价值观去评价历史人物的,他的价值认识具有什么特点?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李贽在《藏书》和《续藏书》中对历史人物的事实性认识,主要是根据以往的官修史书;其价值性认识,则主要渗透在大大小小
“成均之法”辨
作者:郑祖襄  来源: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司乐  十二律  董仲舒  郑玄注  《周礼  黄钟  音高  中国古代  黄翔鹏  制作过程 
描述:“成均之法”辨
“残阳夕照,汉家陵阙”──西汉皇陵一揽
作者:杨育坤  来源: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汉帝陵  陵邑  咸阳市  陪葬墓  随葬品  《西京杂记》  霍去病  董仲舒  夕照  《周礼》 
描述:“残阳夕照,汉家陵阙”──西汉皇陵一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