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52)
报纸
(32)
会议论文
(1)
学位论文
(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78)
地方文献
(6)
非遗保护
(1)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4
(12)
2013
(2)
2010
(4)
2009
(6)
2006
(3)
2005
(5)
1987
(2)
1985
(2)
1984
(2)
1961
(1)
按来源分组
四川日报
(1)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1)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1)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环湖晨刊
(1)
九江日报
(1)
中国书画
(1)
陕西中医函授
(1)
上海文博论丛
(1)
美术杂志
(1)
相关搜索词
四大家
唐棣
稚阴稚阳
北京
古记
《怀葛堂集》
作者
低俗化
写字
吴灏
唐人
王安石
中国革命史
戏曲研究
陈明水
张继
感情投入
川滇
地震地质特征
公司法
园艺
工艺艺术
周代国
宋人学杜
白鹭
地球化学
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契丹
刘绍武
首页
>
根据【检索词:葛稚川】搜索到相关结果
86
条
谢
稚
柳书札:致吴灏(之四)
作者:
吴泰
来源:
收藏.拍卖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札
思想感情
综合体
王羲之
作者
描述:
偶然欲书的里5种自然的韵昧了,情感稍纵即逝,一不可再。[第一段]
谢
稚
柳书札:致吴灏(之五)
作者:
吴泰
释文
来源:
收藏.拍卖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感交流
书札
文化修养
电脑时代
传递信息
现代人
低俗化
文言
白话
书写
描述:
代的一大憾事。[第一段]
谢
稚
柳书札:致吴灏(之六)
作者:
吴泰
来源:
收藏.拍卖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札
七十年代
经济困难
作画
写字
纸质
描述:
材质的随意性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谢师公在七十年代以前.无论写字作画对纸的要求都非常高。以前写字作画都较工细.故对纸质的要求更加严苛:然而自七十年代开始,书法由老莲钵旋而学张旭草书;绘画则由工转粗:而且时值经济困难,百物奇缺.也由不得你去挑三拣四的,[第一段]
谢
稚
柳书札:致吴灏(之八)
作者:
吴泰
来源:
收藏.拍卖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札
谢
稚
柳
吴灏
收藏
书法
描述:
有目的学习与无意中发挥谢师公于七十年代开始专门研究,学习张旭的书法,尤其是学习《古诗四贴》如醉如痴。张旭草书,变化多姿而不失规矩;书写时顿挫使转,刚柔相济,张弛有度;书体雄强奇伟,纵逸豪放,神采风扬,大有急雨旋风之势。在布白章法安排上,疏密悬殊,采取较奔放,写意的抒情形式;[第一段]
谢
稚
柳书札——致吴灏(之七)
作者:
吴泰
来源:
收藏(拍卖)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记
《淳化阁帖》
传播工具
赵光义
宋太宗
唐人
书法
摹本
收藏
文体活动
描述:
一段]
李纪恒会见马来亚银行董事会主席美
葛
作者:
暂无
来源:
云南日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本报讯(记者 尹朝平) 昨日,省长李纪恒在昆明会见马来亚银行董事会主席美
葛
。 李纪恒说,南博会顺利召开,政要云集,客商踊跃,签约积极,必将为南亚国家搭建一个友好合作的交流平台。近年来,云南的发展引
孟昭文支持
葛
谟 侨报记者邹斌
作者:
暂无
来源:
侨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孟昭文支持
葛
谟 侨报记者邹斌
葛
立方论学杜:重提学杜得失的话题
作者:
杨胜宽
来源:
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江西诗派
葛
立方
学杜
《韵语阳秋》
杜诗
苏轼
杜甫
王安石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艺术技巧
描述:
葛
立方论学杜——重提学杜得失的话题杨胜宽
葛
立方(?—1164),字常之,号懒真子。所著诗话《韵语阳秋》二十卷,堪称宋人诗歌批评的“巨著”。尽管从宋人赵与时《宾退录》直到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指
葛
健豪撰联争得求学权
作者:
吴勇前
来源: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蔡和森
封建礼教
蔡畅
无产阶级革命家
湖南涟源
中国革命史
师资培训
职业学校
解放前
《周礼》
描述:
在解放前,封建礼教盛行,社会上男尊女卑,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就在这样的时代里,湖南长沙却盛传祖孙三代女子同时入学读书的佳话。这祖孙三代,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蔡畅的母亲
葛
健豪与蔡畅及蔡畅
王安石變法與詩歌之糾
葛
作者:
郭秋顯
来源:
立德學報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詩
王安石詩
明妃曲
青苗法
新舊黨爭
描述:
聚歛太急,集眾怨而蒙惡名哉!新法不成雖北宋之不幸,亦荊公之大不幸,致其文學遭污名化,實文學史上特殊之現象。 夫宋人好朋黨伐異而意氣坰深,此新政之所以不成也。安石新法之不成,晚年退居鍾山,從絢爛歸於平淡,詩所以老成;宋人評荊公定林後詩,精深華妙,非少作之比,因有荊公詩暮年方妙之說。 本文從熙寧新法之厲行,釀成新舊黨爭,進而形成文學批評黨爭化著眼,審視安石身後,其文學創造遭持不同政見者的否定,尤其後人以某些偏見或觀點,批判安石詩歌壞人心術、以文濟姦,成亂天下之罪證。此心態乃惡王安石新政,任意貶毀其詩歌價值,以泛政治化論文學之偏見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