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7122)
报纸
(698)
学位论文
(169)
图书
(142)
会议论文
(3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121)
地方文献
(20)
地方风物
(14)
文化溯源
(4)
宗教集要
(3)
非遗保护
(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3
(438)
2011
(499)
2010
(494)
2008
(374)
2006
(324)
2005
(250)
2004
(212)
2002
(220)
1996
(217)
1992
(100)
按来源分组
其它
(229)
抚州师专学报
(68)
文学遗产
(31)
寻根
(7)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
才智
(3)
中国医疗保险
(1)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历史月刊
(1)
相关搜索词
荆公体
“荆公新学”
名相
王安石
城镇职工
荆公新学
风格
道统
道德性命
写景抒情
太行山区
含蓄深婉
参知政事
国家理财
太阳
司马光
孔孟
吏治思想
吕惠卿
创作风格
历史
中医药
历史上
荆公学派
关注社会
发展阶段
王荆公文集
神宗
《淮南杂说》
首页
>
根据【检索词:荆公魂归何方-寻访千古名相王安石】搜索到相关结果
31
条
王安石
前期诗歌及其诗论
作者:
张白山
来源:
文学遗产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特点,称它为"王
荆
公
体"。
王安石
的诗歌创作之所以这样被人们所重视,并作为我们民族的
文学遗产
继承下来,
谈杜甫的《洗兵马》
作者:
詹鍈
来源:
文学遗产
年份:
196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洗兵马》
杜甫
王安石
诗
描述:
《洗兵马》一诗,
王安石
评为杜甫的“压卷之作”。可是关于这首诗的本事,
由《论武王》看苏轼海外《志林》的诠释问题
作者:
李贞慧
来源:
文学遗产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志林》
史论
《书传》
王安石
描述:
的一项参考。
试论“辨奸论”的真伪问题
作者:
李清怡
来源:
文学遗产
年份:
195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真伪问题
中国历史
第一版
王安石
邓广铭
描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让出版的一体中国历史小丛书“
王安石
”(1953年11月北京第一版,作者邓广铭先生),
欧,曾、王、苏散文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遗产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散文史
《文史哲》
欧阳修
王安石
曾巩
描述:
欧阳修、曾巩、
王安石
、三苏属“唐宋八家”之列,是散文史上的重要流派,又同生于宋代,吴小林在《文史哲》1988年第5期上发表《欧曾王苏散文比较》一文探讨其风格异同之处。
王安石
《泊船瓜州》的作年、主题和艺术价值
作者:
李德身
来源:
文学遗产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王安石
《泊船瓜州》的作年、主题和艺术价值
试论李商隐的七言律诗
作者:
萧义
来源:
文学遗产
年份:
195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商隐
七言律诗
唐朝诗人
王安石
抒情
晚唐
宋初
描述:
李商隐字义山,是晚唐《9世纪中叶》着名的抒情诗人.他的作品,从北宋初年以来,就为文人学士倾心推服。
王安石
认为唐朝诗人学习杜南有成就的只有义山一人。
牵一发而动全身
作者:
吴战垒
来源:
文学遗产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党争
文化性格
文学创作
北宋文人
政治与文学
创作心态
王安石
文化学术
心路历程
催化作用
描述:
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于七言绝句──病榻琐谈
作者:
张白山
来源:
文学遗产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七言绝句
七绝
语言文字
唐人绝句
王安石
琐谈
自然的音节
自然音节
《绝句》
杜甫
描述:
关于七言绝句──病榻琐谈
余靖诗学及其诗之通趣
作者:
张海鸥
来源:
文学遗产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全宋诗》
余靖
宋代诗学
司马光
《沧浪诗话校释》
《续资治通鉴长编》
王安石
八月至十二月
古籍出版
《武溪集》
描述:
处世审美,皆尚通达,讲意趣,余靖乃开风气者之一,惜尚未引起文学史家重视。本文特论之。 余靖论诗倡通趣,见于《武溪集》卷三《曾太傅临川十二诗序》:“古今言诗者,二雅而降,骚人之作号为雄杰。仆常患灵均负才矜己,一不得用于时,则忧愁恚憝,不能自裕其意,取讥通人,才虽美而趣不足尚。久欲著于言议而莫由也。今龙得罪去朝,守土滨江,同年不疑曾兄惠然 舟见顾。间日共言临川山水之美,因出十二诗以露其奇。其诗皆讽咏前贤遗懿,当代绝境,未尝一言及于身世,陶然有飞遁之想。通哉不疑!不以时之用舍累其心,真吾所尚哉!遂题其将。”古人所谓通,是人生哲学,是生命的智慧状态,是生存的审美境界,于诗而言,则是诗中的生命意趣。《说文》:“通,达也。”通达常合用,形容人能通晓变化之理,学问贯通古今,阅世、处世达观从容,不固执,善于自我调整以适应环境。《易经...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