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78)
报纸(117)
学位论文(24)
图书(18)
会议论文(1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605)
地方文献 (26)
才乡教育 (10)
宗教集要 (3)
非遗保护 (3)
地方风物 (2)
文化溯源 (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57)
2012(38)
2011(54)
2010(39)
2003(17)
1997(16)
1995(13)
1993(4)
1990(8)
1987(6)
按来源分组
其它(35)
农业考古(12)
福建茶叶(9)
中国茶叶(2)
中学生百科(2)
海内与海外(1)
美食(1)
新闻出版交流(1)
中学生博览(1)
桂海春秋(1)
我和外孙《三字经》
作者:达洲  来源:老年世界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字经》  《辞源》  《六经》  王应麟  秘书监  南宋 
描述:《三字经》,《辞源》释词为:“相传为南宋王应麟编”,王应麟,字伯厚,南宋鄞县人。他少年时通《六经》,淳祜元年中进士,历任过秘书监、吏部侍郎等诸多官职,博学多闻,长于考证,著述丰厚。
千年沉韵 香飘鮀城 ——访汕头首家澜沧古专卖店总经理
作者:暂无 来源:汕头都市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澜沧古茶园。 裹满厚厚苔衣的古茶树。 古茶树与普通的区别。 在我们生活的这颗星球上,逾千年成规模的茶园早已是凤毛麟角,它已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经济茶园,而是人类文明的遗迹
品“海堤”显汕头茶人深厚功力 本报与“厦”联合举办首
作者:暂无 来源:汕头都市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次品鉴会邀请了来自厦门和汕头两地的茶人朋友一同参加,促进茶文化的交流,推动茶文化进一步普及。 ▲蔡玉珍 ▲陈志雄 ▲杨群勇 ▲张木南 品鉴开始,大家迫不及待地抓起样观察
菜米油盐酱醋是百姓大事——李纪恒在昆调研市场供应和食品安
作者:暂无 来源:云南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记者刘晓颖杨 峥 “猪肉一天一个价,买的人少了,还难进货。”站在关上标准化农贸市场的猪肉摊前,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李纪恒认真听完商贩严家莲的抱怨后说:“大嫂,我当过农民,知道农村肉价带百价。价高了,吃不起;价低了,又伤农。我们来就是听取大家意见的。”查阅完沃尔玛国贸中心店月饼展销台
王应麟蒙研究
作者:吴清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应麟    蒙书  思想 
描述:想分析。好在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正确认识王应麟的价值。2008年2月,由清华大学中国古代文献研究中心和鄞州区合作建立“王应麟学术研究基地”,并随之展开了一系列的文献整理工作,为王应麟蒙
陆九渊心学诠释思想研究
作者:彭启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陆九渊  心学  心学诠释  儒学 
描述:心学诠释思想的先声。就其具体影响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孟子的“良心”说,是陆九渊“本心”说的思想源头,甚至作为陆核心概念的“本心”一词也直接取之于孟子。(2)孟子的“居仁由义”说
真德秀的文体思想
作者:任竞泽  来源:兰州学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真德秀  文章正宗纲目  文体思想  辨体  王应麟  吴讷  四分法 
描述:真德秀丰富而系统的文体思想,主要从《文章正宗》的编纂中体现出来。真德秀的文体思想可以从三方面来看:一是《文章正宗纲目》所体现出来的,二是王应麟《辞指南》和吴讷《文章辨体》中所引真德秀文体言论
陆九渊心学诠释思想辨析
作者:暂无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诠释方法  陆九渊    心学  “六经注我”  “格物”  学术理路  相统一 
描述:陆九渊倡导的“六经注我”不属于文本诠释方法,而是一种为的路径。陆九渊对“读书”、“格物”、“穷理”、“道德本心”诸问题的分析,透显了他力图使“尊德性”与“道问”相统一的学术理路,
孙诒让论译(翻译理论史话)
作者:陈福康  来源: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孙诒让  翻译理论    章太炎  语言文字  开民智  变法  目录学  文献学  周礼 
描述:孙诒让(1848—1908)与俞樾、章太炎并称清末三学者,有"经学殿后"、"朴学大师"之誉称。他在经学、史学、子、甲骨学、金石学、校勘学、目录学、文献学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又是晚清最杰出的教育家
论孔子礼对周礼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常雪滢 滕飞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    周礼 
描述:在孔子的思想当中,"礼"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生活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孔子,为挽救"周室微而礼乐废"的局面,对"周礼"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和革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试图构筑一个"礼"治的理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