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62)
报纸(44)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65)
历史名人 (42)
按年份分组
2014(12)
2012(12)
2011(9)
2010(7)
2009(20)
2005(4)
2004(5)
2001(1)
1996(3)
1986(1)
按来源分组
苏州日报(10)
苏州杂志(5)
剧影月报(4)
中国戏剧(3)
中国音乐学(1)
人民音乐(1)
华人世界(1)
中国史研究(1)
东南文化(1)
新青年(珍情)(1)
城市化应是和谐之化——江阴、张家港与苏州高新区解决失地农民
作者:舒盈  来源:苏南科技开发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高新区  农民问题  江阴  和谐  苏州  下岗工人  城市化进程  安置问题  张家港市  社会  贯彻 
描述:农户,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的反应,与外界和传媒的"声音"不同,多数反应平平,似乎失去土地关系不是很大,有点无所谓。反响强烈的,一头是没有就业的中年人,认为失去土地生计无着,给几个钱解决不了问题;还有一头,主要是老人,每月能拿到200元生活费,不必靠儿女养活,虽然清苦一些,但基本生活有着落,他们感激政府。为何多数失地农民反应平平?为何对这个问题两市一区的看法几乎相同?我们与两市一区的政策研究部门、宣传部门、农村管理部门进
评弹还应是那个评弹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评弹还应是那个评弹
评弹职业化删帖与“水军”何异?
作者:暂无 来源:珠海特区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邓子庆 去年11月,山东泗水县开始推行“网络发言人”制度,全县109个部门的网络发言人纷纷走马上任。而在论坛最醒目的位置上,有这样一行耐人寻味的提示:“在‘泗水E民生’提交的留言,在不确定是否属实、需要调查落实的情况下,为保护当事人或部门的合法权益,一律以保密形式转交给相关部门,留言neir
苏州印象
作者:车前子  来源:华夏人文地理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香樟树  木刻年画  昆曲  苏州人  “闲”  苏州市  《牡丹亭》  闲话  艺术个性  唐伯虎 
描述:苏州闲话 我一直以为,地方性的“性”,更多的部分是被方言所决定的。 苏州人在话的前面加一“闲”字,闲话闲话,苏州闲话,这个“闲”字极有底蕴,读一点古文旧诗的都
应是“吴侬软语”
作者:袁诹  来源:咬文嚼字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方言  吴侬软语  吴语  评弹  苏白  专刊  文化 
描述:第22版是文化消费专版。其中有个栏目,栏名为“吴言侬语”,专刊评弹演出消息。 “吴言”,不难理解,指吴方言,这里指评弹表演所用的苏白。“侬语”则颇为费解。 侬,在古代吴语中是第一人称,
王益铭的腕上表情
作者:丁云  来源:现代苏州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表情  王益  苏州 
描述:上月,法兰穆勒携价值2000万的顶级腕表在苏州宝利辰表行华丽亮相。一场由绅士与淑女倾情演绎的腕上表情秀,除恭贺品牌正式进驻苏州外,也将宝利辰表行再次高调推至公众面前。
梦让评弹艺术走向全国——百集评弹电视片《啼笑因缘》录制记
作者:郭永江  来源:当代电视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州评弹  《啼笑因缘》  评弹艺术  电视片  石锁  樊家  唱腔  说唱艺术  民族戏曲  沈凤喜 
描述:我平生对民族戏曲情有独钟,改革开放的形势,又使我心怀种种好梦,其中有一个困惑了我多少年的梦想,即让苏州评弹闯出江浙,走向全国。未料我为圆此梦却遭到了难以言表而义无可奈何的痛苦。
评弹大家张如君 刘韵若伉俪:兼述《评弹艺人谈艺录》
作者:朱明尧 朱静贤  来源:苏州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谈艺录  评弹艺术  艺人  内容丰富  演出  陈云同志  周总理  上海市  出版社  艺术家 
描述:,如君先生相告他俩将要出版一本《谈艺录》。甲
吴歈兰薰之留园
作者:卓玛  来源:雨花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青花瓷  牡丹亭  评弹  园林  拙政园  吴语  姑苏  观众  弹唱 
描述:的裁剪,青底上盛开着白色的蟹爪菊,宛若一只清冷冷的青花瓷,这让我想起了《青花瓷》的歌词:"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我在姑苏等待着
身背琵琶走四乡
作者:蒋云仙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评弹  沈凤喜  姻缘  演员  茶馆  工农兵  听众  剧团  文艺工作者  舞台 
描述:自从去年十一月份苏州广播电台播送了我的长篇评弹《啼笑姻缘》之后,我就陆续不断地收到了各地听众好几百封来信。这些信的内容都是热情洋溢的赞扬,期望和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桐乡卜院有一位听众接连写了二十多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