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111)
报纸
(12)
学位论文
(7)
会议论文
(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12)
地方文献
(9)
才乡教育
(6)
宗教集要
(2)
地方风物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
(13)
2013
(6)
2010
(2)
2009
(6)
2007
(10)
2006
(9)
2004
(2)
2002
(6)
1996
(5)
1993
(5)
按来源分组
其它
(8)
中国哲学史
(3)
文史知识
(3)
孔子研究
(2)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
(1)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1)
优品
(1)
美术研究
(1)
抚州师专学报
(1)
相关搜索词
文体
《老子注》
心灵
契合
人性
哲学心理学
道统
宇宙
陆九渊
吕祖谦
优美
吴澄
体用
性之情
天人合
“理”
儒家
原生态审美
曾巩
超验主义哲学
科学技术发展
农田水利
太阳
顿悟
失落
回忆说
价值
天理人欲
自然哲学思想
首页
>
根据【检索词:自然心性】搜索到相关结果
131
条
王安石的礼乐论与
心性
论
作者:
刘丰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王安石的礼乐论与
心性
论
王安石的礼乐论与
心性
论
作者:
刘丰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王安石的礼乐论与
心性
论
自然
的馈赠
作者:
陈江飞
来源:
新读写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馈赠
才子佳人
晏几道
优美
人心
描述:
初读小山(小山:晏几道)词,自然是被那“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优美意境所俘获,所吸引。清词丽句,才子佳人,一字一句如甘醇的美酒,让人心生感动,不觉已痴醉。然后,读得愈多,感悟愈深,便愈觉出另一种味道来。
“敬”的心学变迁
作者:
黄丽娅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敬
心性
理学
心学
程朱
吴澄
胡居仁
描述:
主敬是理学修养论的重要方法,而修养工夫论是与
心性
和天道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以敬为主要关切点的考察即可折射出理学经由元明两代的昌明显赫转而暗淡,继而心学大明这个演变转化的整个过程。
孟子
心性
论对宋代
心性
之学的影响:以朱熹和陆九渊为例
作者:
段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孟子
心性
论
宋代儒学
心性
之学
描述:
的继承和发展入手,来审视孟子
心性
论在宋代的地位以及影响。 孟子
心性
论对朱熹和陆九渊的共同影响,主要表现在知觉之心、修养学说以“心”为落脚点、性善以及性来自于天。孟子
心性
论对朱熹和陆九渊的不同影响
心性
的意义:评蔡方鹿著《宋明理学
心性
论》
作者:
张茂泽
来源:
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性
论
宋明理学
蔡方鹿
中国哲学
心性
之学
道德理性
体用
人的主体性
思想渊源
陆九渊
描述:
方面的代表性著作。该书将宋明理学
心性
论分为四个阶段,即北宋(邵雍、张载、二程)、南宋(胡宏、张、陆九渊、朱熹、杨简、功利学派的批评)、元代(许衡、刘因、吴澄)和明代(陈献章、湛若水、王守仁、罗钦顺
心性
之情——《红楼梦》本体辨析
作者:
张重岗
来源: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牡丹亭》
性之情
《西厢记》
小说
《金瓶梅》
本体
曹雪芹
描述:
精神。从这两条线索,可归结出《红楼梦》的文化生命结构——
心性
之情。
陆九渊教育哲学之
心性
论研究
作者:
顾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陆九渊(象山)通过天人合一的儒家公理完成了天道与人道相接的理论论证,借助于道理的客观性、必然性、普遍性和至高无上性完成了由
自然
之道理向社会之道理的过渡,并赋予人道已纯然至善的特性。因此,从本体
张栻教育哲学的
心性
论
作者:
沈清华
来源:
江西教育科研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育哲学
心性
论
道德修养
培养目标
理学家
陆九渊
朱熹
天人合
心与理一
人性的内容
描述:
张栻教育哲学的
心性
论沈清华张(1133─1180),字敬夫(钦夫),号南轩,今四川绵竹人,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与朱熹、吕祖谦齐名,并称“东南三贤”。他是南宋著名教育家,曾创办城南书院,主教岳麓书院
试论朱熹与陆九渊
心性
论的区别
作者:
李延仓
来源:
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嘉
陆九渊
心性
论
描述:
朱嘉和陆九渊作为宋明理学思潮中理学和心学的重要代表,二者对
心性
的体认和把握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二者
心性
论的相通之处共同反映了理学思潮的特征,但二者的
心性
论也有区别。本文从心、性以及
心性
关系等方面详细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