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931)
学位论文(524)
图书(118)
报纸(105)
会议论文(5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423)
地方风物 (123)
地方文献 (116)
非遗保护 (33)
才乡教育 (17)
文化溯源 (11)
宗教集要 (1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133)
2012(134)
2011(149)
2010(127)
2009(109)
2008(96)
2007(104)
2005(71)
2004(69)
2001(42)
按来源分组
青年时报(19)
人民音乐出版社(8)
外语与外语教学(3)
南方都市报(3)
天津人民出版社(2)
齐鲁书社(2)
晋中学院学报(1)
巴蜀书社(1)
都市消费晨报(1)
新语文学习(小学中年级版)(1)
推动九湖水污染综合防治上新台阶
作者:谭晶纯   来源:云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推动九湖水污染综合防治上新台阶
省九湖水污染综合防治领导小组会议暨洱海保护工作会议在大理召开
作者:暂无 来源:大理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记者陈耀摄] 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领导小组会议暨洱海保护工作会议召开前,李纪恒一行先后到海东镇垃圾焚烧发电厂考察项目建设情况,到凤仪镇波罗江考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省九湖综合防治领导小组暨洱海保护工作会议提出学习借鉴洱海保
作者:暂无 来源:云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李纪恒等参加“保护洱海建设美丽幸福新大理”植树活动。 [本报记者 顾 彬摄] 本报讯&(记者&谭晶纯)昨日,2012年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领导小组会议暨洱海保护工作会议
“谁说女子不如男”——省会时光综合警务服务站民警吴会涛印象
作者:暂无 来源:河北法制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吴会涛在综合警务服务站值勤。 文/图&本报记者&刘东昕 吴会涛,听到这个名字,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把它与男同志联系在一起。但当记者透过警务站的玻璃看到这个健步走来的女子时,那挺直的腰板
临川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作者:刘丽荣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临川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吴澄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杨璐璐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澄  理学  心学  宗朱兼陆 
描述:响了吴澄,中国哲学史上其他著名理学家的思想也在吴澄的哲学体系中能观察到踪迹,所以吴澄所研究的哲学内容也逃脱不出理气、心性、善恶等基本的哲学命题。吴澄的哲学思想中的心学理论一方面弥补了理学
苏轼与王安石政治关系研究
作者:刘森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  政治关系  思想变化 
描述:,第一章是探讨苏洵与王安石关系,苏轼对王安石的初步印象可能便来源于其父,其父对苏轼的思想成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探讨《辨奸论》的真伪问题就成为了重中之重,经过考证,最终得出了《辨奸论》为苏洵所作的结论,为后来的立论创造土壤。第二节为苏洵与王安石交往时间考,细致的整理资料后发现,学界一致认同二人相会在嘉祐元年,但经过考证,确切时间是嘉祐六年,嘉祐六年方是苏洵与王安石关系的分水岭,尤其在考证送裴如晦出知吴江的宴会时间,通过之前学界未用过的《嘉靖吴江县志》将时间确定在嘉祐六年。第三节分析苏、王交恶的原因,首先是张方平对苏轼思想之影响,而最主要原因当是二人政治主张之不同,甚有针锋相对之意。第四节探讨《辨奸论》之影响与意义,《辨奸论》之出现也便意味着二人之仇怨已至无法可解之地步,便如鸿沟一般隔开二人,以至于对后来苏轼兄弟与王安石之态度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贯穿一生。第二章主要论述“乌台诗案”之前苏轼与王安石之关系,此时期又可分为三个小阶段,这是苏轼与王安石激烈争斗的阶段,第一阶段为苏轼入京至王安石参知政事阶段,由于此时王安石尚未入相,二人之争斗限于“暗战”方式,互有抨击但属于政见之争,此阶段以苏轼的《进策》为主,对王安石之变法思想提出很大的疑问,所以此阶段可称为“矛盾蓄势期”,此阶段特点就是苏轼与王安石处在一种互有攻击,但尚在一种可控制状态,虽暗中俱有火气,表面上尚未针锋相对。第二阶段为王安石入相到苏轼出知杭州阶段,在此期间,由于王安石参知政事,他的政治主张也由政论而被定为国策,于是苏轼公开的猛烈抨击王安石以及王安石变法,王安石也以手中权力向苏轼报复,甚至不惜动用政治手段诬陷苏轼,这一阶段是二人矛盾的高峰期。第三阶段就是苏轼出知杭州至“乌台诗案”阶段,这一阶段由于苏轼远离了权力中心,所以苏轼只能以诗歌发泄牢骚的方式表达对新法的不满,相对于在京城时期与王安石的巅峰对峙,此时进入平缓期,但是在此期间苏轼之思想却有微妙变化,在实践中苏轼逐渐看见了变法中的一些合理因素,于是苏轼“因法以便民”。第三章是从“乌台诗案”到王安石去世,这是二人矛盾的缓和期,分为两节,第一节围绕“乌台诗案”展开,“乌台诗案”无论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让苏轼痛定思痛,于是苏轼在此期间表达了一些悔意,其中固然有无奈之举,更多的还是真心反省,这也是苏轼思想的变化期。第二节主要探讨金陵之会的意义,这是苏轼与王安石达成和解的重要一步,苏轼思想的逐渐转变为相会王安石提供了最有力的条件,于是二人达成初步一致,也成为后面苏轼维护某些新法的基础。至此苏轼思想完成了转变,由最开始的要求变革,到反对新法,再到初步认识新法,再到深深反省再到最后的维护变法,苏轼的思想完成了一个循环,但是这却是一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过程,在变化中改变着与王安石的政治关系。第四章是后王安石时代,苏轼与其的关系,金陵之会的达成一致,苏轼便以旧党的身份维护了某些新法,虽然其中仍有对王安石的痛诋,但,却是非正常状态下的非常手段,并非是其本意,苏轼对王安石还是颇有钦敬之情的。
谢兰生书画艺术研究
作者:潘永耀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谢兰生  岭南书画  常惺惺斋 
描述:兰生家学渊源及其生平切入,通过对谢兰生交游的考察,得知当时岭南存在着一个以谢兰生为中心的诗文、金石、书画鉴定的文人文化圈。谢兰生鉴定过无数知名书画,其书画学思想主要是纵论古人百家得失,目的是成就自我。这种思想可以说对于广东书画坛有极大的影响,形成为广东文人书法与绘画的主脉。谢兰生以其学人的素养、文人的气质使广东画派在文人画的方向上继续发展,而成一鼎盛的黄金时代。同时,他的书学思想由此而传递出去,影响一代又一代书家,使其书学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逐渐走向成熟,导致清代晚期直至近、现代书坛的创作趋向碑派格局。
秦礼制文化研究
作者:岳文婷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秦人  周礼  礼治  礼法  变迁 
描述:,而且为此后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礼制提供了制度蓝本。秦王朝虽然二世而亡,但它所创立的礼制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仍以移花接木、借尸还魂的形式继续存在,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礼制,故研究秦礼制文化,不仅能澄清秦
王安石道学思想研究
作者:李欣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儒道兼综 
描述:形成了他独特的儒道兼综的天道观、运动观、历史观、人道观等哲学理论。同时重视从儒家经典中寻求治国平天下所需要的理论依据,并以此来指导、改造现实政治,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在现实中建立起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