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43)
报纸(13)
学位论文(8)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22)
红色文化 (22)
地方文献 (13)
宗教集要 (6)
地方风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4(17)
2009(6)
2008(5)
2006(5)
2005(3)
2001(5)
1995(6)
1991(7)
1988(11)
1987(6)
按来源分组
福建党史月刊(2)
合肥晚报(1)
广东党史(1)
历史研究(1)
出版科学(1)
社会科学论坛(1)
世界宗教研究(1)
争鸣(1)
邵阳日报(1)
西部大开发(1)
纪念“红军书法家”舒同书画展开幕
作者:孔同  来源:新闻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纪念“红军书法家”舒同书画展开幕
红军第一张军报应是《浪花》创刊号
作者:吴凤英  来源:福建党史月刊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福建党史月刊》一九九一年第十期刊登了华满荣摘自《美报》中的文章——《红军第一张军报》。文中提到一九三○年七月二十九日创刊的《红军日报》是红军第一张军报。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妥。据笔者所知,截今为止
忆舒同:德艺双馨,笔戈并举,一代宗师
作者:邬焕庆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中国书法艺术  宗师  书法家  书法活动  作品  功臣  红军  品德  座谈会  国内外 
描述:忆舒同:德艺双馨,笔戈并举,一代宗师
舒同革命与翰墨生涯展在京举行
作者:彭一超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中国书法  中国现代文学馆  中国文学艺术  书法风格  书法研究  图片资料  县委书记  红军  师范学校  革命事业 
描述:舒同革命与翰墨生涯展在京举行
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期间的错误——张国焘
作者:马建离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鄂豫皖苏区  第四次反“围剿”  红四方面军  红军  张国焘  第三次反“围剿”  张国泰  斗争期  问题研究  国民党 
描述: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期间的错误──张国焘问题研究之三马建离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期间的错误,是他在该苏区任职时所犯诸多错误中的一个主要方面。本文从五个方面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这个问题:当敌人加紧部署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
周建屏——创造红十军的一个主要领导者——为纪念建军六十周年
作者:方志纯  来源:老区建设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主要领导者  赣东北  方志敏  红军  为纪念  独立团  部队  景德镇  朱德  战士 
描述:久居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常常会勾起绵绵回忆、殷殷情思。我常想起一九二四年在南昌解家厂江西党、团组织机关工作的情景,想起一九二七年八一南昌起义的情景,想起一九四九年从中央机关南下到达南昌的情景……
舒同的骨气
作者:活力  来源:党史天地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军事科学院  毛泽东  书法家  专案组  省委书记  文化大革命  战斗檄文  红军  副院长  解放后 
描述:舒同一生钟情书法,寄情翰墨,被广大红军指战员誉为“马背书法家”。毛泽东也称他是“党内一支笔”、“红军书法家”。解放后,他先后任陕西省委书记、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重要职务。在“文革”十年浩劫中,舒同
婉通圆劲 凝重洒脱——舒同先生的书法艺术
作者:姜鑫  来源:青少年书法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央苏区  师范学校  书法艺术  江西省  毛泽东  东乡县  书法家  县委书记  红军 
描述:舒同(1905~1998)原名文藻,字号宜禄,江西省东乡县人。早年毕业于江西抚州省立师范学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党的县委书记;后参加红军,经历了中央苏区第一至五次反"围剿"和举世闻名
红色书法大师舒同
作者:江怀 周洁  来源:四川统一战线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法家  毛主席  毛泽东  红军  王元化  红色  年代  文章  大师  工作 
描述:舒同在红军指战员中索有 "马背书法家"之美誉,曾被毛泽东称为"党内一支笔、红军书法家"。他创造的独具一格的舒体, 至今广为沿用。王元化先生评价说,舒同的字"像他这个人一样, 雍容大度而又质朴无华
企业竞打“文化牌”
作者:阿里  来源:当代经济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化牌  文化魅力  地方文化优势  苏区文化  文化含量  汤显祖  红军  《兰亭序》  企业家  富有文化 
描述:产品开发:发挥浓厚独特的文化优势 一件有着丰富文化含量,造型设计别致的商品,常会令人如沐春风,爱不释手,如今的许多企业家深谙此道。他们以创意开发产品,发挥各自浓厚独特的地方文化优势,使一批富有文化内涵的商品迅速打开市场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