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641)
图书(124)
报纸(120)
学位论文(95)
会议论文(4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974)
地方风物 (30)
红色文化 (13)
宗教集要 (4)
地方文献 (4)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146)
2013(101)
2011(146)
2010(98)
2004(53)
1996(26)
1960(13)
1959(6)
1958(9)
1936(14)
按来源分组
新湖南报(14)
知识窗(2)
当代职校生(2)
乡镇论坛(1)
青少年日记(1)
公民与法治(1)
人事天地:人才资讯(1)
三月三.故事王中王(1)
青春期健康(1)
湖南教育(1)
《史记》《周礼》俄译本新著问世
作者:暂无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俄罗斯科学院  史记  译本  周礼  东方文学  东方学  司马迁  汉学研究  经典著作  莫斯科 
描述:据中新网消息,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近日出席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所和东方文学出版社在莫斯科举行的《史记》《周礼》等中国经典著作的俄译本推介会。推介会重点介绍了俄罗斯近期出版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汉学研究
周礼》“主察狱讼”之官:“士”官辨析
作者:温慧辉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孙诒让  狱讼  职官  司寇  编撰者  刑法  晏子春秋  正义  古籍出版 
描述:在《周礼》编撰者设计的职官体系中,设秋官主刑,佐君主以刑法治理万民。作为六官之一,大司寇亦为刑官之长,其属官包括小司寇、士师、乡士、遂士等64个职官。对于《周礼.秋官》的官司机构,学者看法
“带着大伙赢得了这面墙!”:访兰州军区某工程科研设计所所长
作者:陈婷婷 张绪勇  来源:科学中国人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工程科研  刘衡  荣誉证书  兰州  军区  会议室  部队  军队  所长  高学历人才 
描述:火在燃烧。如今,各式各样的荣誉证书集结于此,这里俨然成了荣誉证书的陈列馆。看着满墙繁华,刘衡从不压抑满心
王安石散文特征成因浅析
作者:张珂  来源:商品与质量·前沿观察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政治  议论  古文  新学 
描述: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其散文古奥深邃,极重功利性,与政治联系密切且多议论,因此读之虽有雄健之势却稍欠美感.这一特征的形成是与当时的社会思潮以及王安石的个人文学观有着密切联系的.
学生应是高中政治课的主人
作者:刘怡静  来源:科教新时代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生  主人  政治  高中 
描述:孔子是最早主张学习要敢问善问之士,正是“不耻下问”使其名垂千古。可见让学生提问是何等重要。
周礼兴衰影响下情爱婚恋的多重变奏:谈《诗经·国风》的婚恋诗
作者:张进科  来源:诗经研究丛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婚恋诗  爱情婚姻  周礼  诗经研究  女子  情爱  国风  诗歌  精神取向  礼乐文化 
描述:在对爱情婚姻的低吟高唱中,体现出了彼此不同的精神取向和文化风貌:一是在周礼风范影响下的含蓄表
湖南2011高考分数线公布
作者:暂无 来源:株洲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湖南省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一) 湖南省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二)   本报讯 昨日,我市1.8万多名高考考生获悉了成绩。当日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今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其中本科一批文史583分、理工572分。市二中学生肖韵曼、醴陵一中学生易灿明分获我市
“西藏永远在我心中”——访西藏军区原司令员姜洪泉
作者:暂无 来源:西藏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记者 周明江 张黎黎 阿孜古丽 1950年,以一名普通团侦察参谋身份进军西藏,姜洪泉也经历了身背七八十斤的背包、每天四两口粮的行军历程,挨过饿、翻过雪山、淌过冰河。 从签订“十七条协议”和平解放西藏、修筑公路站稳脚跟,到平息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叛乱、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巩固国防,姜洪泉亲历了
《王安石是个慈父》点示阅读
作者:赵新民  来源:现代中学生:初中学习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点示阅读  儒家伦理  改革家  政治 
描述:王安石在政治上是深具魄力的改革家,不顾艰难推行新政,在家庭中则是少见的慈父。不但挚爱儿子,也深爱女儿。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出,这种深挚的爱并非仅是对儒家伦理的遵循,而是植根于其天性。
水调歌头
作者:苏轼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初三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水调歌头  思念之情  王安石  政治  时值 
描述:这首词作于1076年,当时作者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密州。此时的苏轼四十一岁,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和政治上的失意两相交织,于是便有了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