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步一高品《登高》
-
作者:李倩 来源:新语文学习·高中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麟 杜甫 杜诗 句法 珊瑚 作者 瘦劲 章法 生命 字法
-
描述:登台,在秋色秋声中,把自己的“悲”进行了抒写。 杜甫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和情怀,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和理想。而《登高》,无疑是杜甫生命最后的“哀”音——是对人生的一种大
-
美轮美奂的殿堂:读杜甫《登高》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诗词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登高》 杜甫 《唐诗评选》 文艺批评 《诗薮》 诗歌创作 诗人 胡应麟
-
描述:诗评选》中说:
-
“古今七律之冠”《登高》漫谈
-
作者:何伟 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麟 杜甫 长江 视觉转换 中学语文教材 七律 视角转换 经典 诗薮 登台
-
描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登高》是杜甫"拔山扛鼎"式的悲歌,一直为后人所推崇,甚至被称为
-
解析历代文人的“登高”情怀
-
作者:王艳坤 来源:中学语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孟浩然 辛弃疾 中国诗歌 审美感受 杜甫 悲壮苍凉 悲慨 王安石 谢榛 黄鹤楼
-
描述:纵览中国诗歌的历史长河,我们会发现,文人为我们留下了浩瀚而优美的登临佳作。文人通过登高——望远——抒怀,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外化为诗文。谢榛《诗家直说》卷四说:"凡登高致
-
《登高》:视角转换的经典范例
-
作者:何伟 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登高》 中学语文教材 《诗薮》 经典诗歌 胡应麟
-
描述:;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抑郁之气,抒写了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羁旅愁思。 本文主要从视角转换角度谈一谈这首诗歌前四句的精妙之处。 前四句诗,运用了典型的视觉转换手法,诗人于一仰一俯、一近一远中,勾勒出一幅萧瑟秋江图。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十四字中,高、哀、清、白、急、回,“天高”、“沙白”、“猿啸”、“飞鸟”,不但形象鲜明,使人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雄浑高远,饱含着诗人无穷的情思。 颔联两句写远眺之景(由近及远、由远及近),上句写山景,下句写江景。山上江中,往复交织,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写意,其传神会意,让读者想象补充,构成一幅非常生动的三峡秋景图。
-
崇高与悲剧之美:杜甫《登高》赏析
-
作者:郭杨波 周涛 来源:巴蜀史志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七言 杜甫 《登高》 《诗薮》 夔州 诗评 漂泊 唐人 赏析 胡应麟
-
描述:这首《登高》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间,旅居夔州时之作,历来对此诗评价甚高。如清朝杨伦认为此诗:“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而早在明代,胡应麟就推崇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
-
再探《登高》彰显的诗圣魅力
-
作者:张燕 来源:新课程(中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登高》 诗圣 七言律诗 代表作品 思想内容 胡应麟 批评家 鉴赏性
-
描述:诗圣杜甫的《登高》被视为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明代批评家胡应麟更是称其为“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名家行家对它的分析、鉴赏性文字颇多。本文试就此诗的对仗艺术及思想内容两个方面做一番剖析,意从这
-
杜甫《登高》的诵读赏析式教学
-
作者:张小平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登高》 教学 赏析 诵读 杜甫 沉郁顿挫 代表作 胡应麟
-
描述:《登高》是杜甫律诗的代表作,写景苍凉阔大,抒情沉郁顿挫,格律精细工整。胡应麟说:"精光万丈,力量万钧","为古今言律第一"。教学《登高》,要抓住"诵读诗句、赏析联想、感悟升华"几个环节进行。
-
满目哀景 一腔愁情——杜甫《登高》导读
-
作者:姚永强 来源:语文天地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甫 景物 艺术价值 胡应麟 夔州 气象 中学 摹状 境界 会宁县
-
描述: 《登高》系杜甫寓居夔州、贫病交加之时所作。全诗借登高所见之秋江景色,深沉地表达了诗人孤苦老病、疾首痛心的复杂感情,激切苍凉,沉郁顿挫,律法谨严,气象阔大。胡应麟《诗薮》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精
-
一首艳美悠扬 响彻云霄的悲歌:杜甫《登高》赏析
-
作者:田华 来源:青苹果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甫 胡应麟 杜诗 赏析 七律 公元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诗人 七言律诗 生活
-
描述:节),直到大历三年(公元768)正月才出峡东去。诗人在夔州羁留不过两年,却创作了四百多首诗,占了今存杜诗的近三分之一,著名的七律《登高》即作于此时。此诗可分两层。前四句为写景:在开阔的视野中,诗人